一吐为快|暑期教育消费应理性
2025-08-12 04:54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陈璋
暑假过半,有家长感叹,给孩子报名兴趣班、夏令营、研学游,以及矫正牙齿、视力等方面投入数万元,远超平时消费。这些消费行为,大多源于家长的期待和防御性教育消费心理。报体育类培训是为了准备体育中考项目,参加夏令营是为了拓展孩子视野、增强社会竞争力。还有家长给孩子填满假期,是抱着“总比在家刷电子产品强”的心态。这些消费行为背后,是家长对子女可能落在起跑线后的焦虑,对错过发展机会的担忧。因此,原本是作为学期间隙和孩子放松的暑假,反而成为家长们集中“补短板”“强优势”的机遇期。
正是抓住了家长的这种心理,市场上的假期教育消费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一对一体育私教到定制化研学旅行,从兴趣启蒙到考级培训,各类市场主体精准捕捉家长焦虑,将教育需求转化为可标价的服务产品。这种商业化过程反过来又强化了家长的焦虑,理性的消费决策变得越来越难。商家深谙“为了孩子”这一情感按钮的魔力,使得教育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需求,演变为一种身份认同和社会比较的符号。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反思教育过度商业化带来的风险。当每一项体育技能、每一种课外兴趣都被明码标价,它是否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要改变这种现象,不仅需要家长的理性消费态度,更需要家长对价值观、教育观进行重新审视。期待有一天,我们可以重新定义“充实暑假”的内涵——它不是账单上的数字竞赛,而是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不是家长经济实力的炫耀场,而是每个家庭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的理性选择。只有当教育回归其本质,暑假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快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