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名单公示 江西这名“90后”入选
近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布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公示名单。其中,江西泰和“90后”教师肖惠文进入公示名单。
结合当地畲族特色文化,悉心引导600余名孩子制笛、学笛、吹笛,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乐器——竹笛的特有魅力……肖惠文主动放弃调离水槎乡中心小学到离家人近的地方任教的机会,继续留在山区发光发热。他说,这里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希望通过竹笛给他们传递一份来自音乐世界的爱和温暖。
肖惠文和他的学生们
大山里响起悠扬的竹笛声
据了解,肖惠文1992年出生,2014年从广东惠州学院音乐表演系毕业,2017年参加教师招聘考试,被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录取。
由于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他进校刚开始教的是数学。学了10年竹笛吹奏的他,为所学与所教不相符感到苦恼,主动申请兼任音乐教师。山区孩子的音乐基础十分薄弱,一堂课下来不仅他疲惫不堪,孩子们听得也很乏味。
“山区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音乐课?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爱上音乐?”肖惠文决定从兴趣培养入手,把吹笛子引入音乐教学。他精心设计,把音乐趣味小游戏导入课堂,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接着,通过自己最擅长的竹笛演奏,把竹笛的起源和发展娓娓道来,美妙的音乐与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在课堂交织,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于是,他又向校长积极建议,把吹奏竹笛纳入音乐课堂教学,在全校普及竹笛器乐,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
从2020年初开始,水槎乡中心小学每个班级都开设了竹笛教学课。在一所乡村小学全面开展器乐教学,不仅在水槎乡,就是在泰和县也尚属首次。肖惠文也由此正式成为一名专职音乐教师,专攻竹笛音乐教学。
敞开心扉 传递快乐和自信
水槎乡中心小学有670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占60%左右。“音乐能够让孩子们拥有更加充盈的内心,还能帮助孩子们敞开心扉,积极表达自我、树立信心。浸润在音乐的世界中,他们更容易感受爱、传递爱。”
“竹笛的声音很清脆、美妙,我特别喜欢。”自从学会吹竹笛后,学生雷倩变得活泼开朗了不少。“现在她更爱笑、爱说话了。”爷爷对孙女的变化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放学回家后,雷倩常通过微信视频,给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吹奏竹笛曲。
在教孩子们吹竹笛的过程中,肖惠文自己也收获不少。有一次排练,课堂上的纪律和学生们的状态都不太好,让肖惠文情绪颇为低落。孩子们看出老师不开心,第二天一大早,他们自觉排好队在肖惠文的宿舍楼下吹奏竹笛曲,一吹就是一个星期,以表达他们爱上竹笛的心愿。
去年底,在学校举办的竹笛大赛上,四年级(3)班的黄勇以自学的《踏山河》获得了一等奖;四年级(2)班的熊晓纯音乐天赋很强,成为竹笛班班长……学生们收获了快乐和兴趣,还有更多成长的可能性,肖惠文笑道:“说不定就有学生会成为竹笛演奏家。”
传承传统 在音乐里感受文化的力量
肖惠文的住处有两间房,其中一间专门用来教竹笛制作,10平方米不到的制作室里摆满了竹材和工具。为了解决家长购买竹笛的困境,肖惠文萌生了就地取材、自己做竹笛的想法。他先是尝试自己制作竹笛,后来又通过互联网联系到浙江竹笛制作技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并专程利用暑假前去学习。肖惠文把空闲的房间辟为制作室。
这学期,学校准备了竹笛制作和排练演奏教室,三四年级学生学吹笛,五六年级学生学制作。学习竹笛制作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是一个浸润的过程,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孩子们会思考为什么要用竹子做材料等。
从演奏到制作,再到如今的文化课,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孩子们也在音乐中感受、传承竹笛文化。
笛声悠悠,飘扬在校园、村野。肖惠文希望把竹笛队孩子们的吹奏技术不断提升,为他们打造出一些精品节目,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带着竹笛到市里、省里,乃至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我。
“我觉得推广竹笛文化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能体现出我的价值,我打算一直做下去。而且,学校和孩子们需要我,农村的孩子不比城市里的孩子,学习乐器的机会对他们来说更珍贵。”肖惠文如是说。
“我已经申报了竹笛校本教材项目,适合零基础的学生,通过教材就能够学会演奏竹笛。我想完成这个事。”
“其实,我很庆幸,在水槎能够遇见接受竹笛的那么一群人,声声笛音唤春归,能够助力山区素质教育,以乐促智,以乐促教,孩子们快乐成长,我,也是快乐的!”
文/邹佳贝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陈阳 实习生史贞良 图/泰和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