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新协作共绘乡村振兴画卷 新疆阿克陶芦笋30小时端上香港餐桌
7月29日清晨,帕米尔高原的晨雾还未散尽,新疆阿克陶县巴仁乡库木村的芦笋示范基地里已响起簌簌的采摘声。村民们指尖翻飞,将带着露水的翠绿芦笋收入竹篮,这些笔挺的“高原精灵”正等待着一场特殊的远行——它们将搭乘航班,在30小时后出现在香港市民的餐桌上。这趟跨越数千公里的旅程,揭开了赣新协作共绘乡村振兴画卷的崭新篇章。
阿克陶县加马铁力克乡芦笋种植基地
村民一大早到大棚里采摘芦笋
戈壁滩上的“绿金”试验
阿克陶县的农田曾长期种植玉米、小麦、棉花等传统农产品,经济效益不是很高。转机出现在2023年底,江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牵线搭桥,让江西省农科院的专家与江西国康农业集团的创业者们踏上了这片高原。
纯净的冰川融水灌溉,充足的日照,让这里成为优质芦笋的理想产区。很快,新疆拓诚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戈壁边缘扎下根来,近百亩芦笋示范田在江西技术团队的护航下破土而出。
从选种到定植,从滴灌系统铺设到病虫害防治,江西专家们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村民阿依帕夏记得,去年四月移栽幼苗时,技术员每天蹲在大棚里记录温度和湿度。如今看着自家参与种植的芦笋即将“坐飞机”去香港,她黝黑的脸颊上透出骄傲的红晕。
30小时的“鲜”度赛跑
清晨8时的库木村刚刚天亮,采摘工人已进入田间。严格筛选的芦笋被迅速送入冷库,在0~4℃的环境中完成预冷,随后装进贴有“供港蔬菜”标签的冷链箱。
新疆拓诚公司负责人张敏介绍,冷链车全程保持恒温,抵达机场后会直接送上飞往广州的飞机,完成“无缝对接”。这种“田间—云端—餐桌”的闭环,让高原芦笋的新鲜度得到最大保留。
“两吨芦笋价值8万元,30小时端上香港餐桌。”阿克陶县农业农村局产业办主任张景平望着冷库里刚刚完成封箱的芦笋,语气里满是感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赣新两地的精密协作。
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
在库木村芦笋基地长期务工的15名村民,每月能稳定增收2000元以上;农忙时,每天有40多人在这里获得劳务收入。“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学技术。”正在采摘芦笋的村民,算起账来笑得合不拢嘴。
这种变化源于产业援疆模式的创新。江西团队不仅带来了技术,更注重培育“本土专家”。他们从务工人员中选拔有经验又有积极性的人员,开展“手把手”培训,甚至鼓励他们把芦笋种进自家庭院。“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成熟后全部回收。”张敏介绍,团队正着力将芦笋种植环节切实交还给当地农户,公司则专注于芦笋产品的收购、新产品研发与价值提升,力求构建起企业、农户与政府三方共赢的良好格局。
实验室里的探索同样为产业扎根铺路。12个芦笋品种在试验大棚里展开对比试验,3个表现优秀的品种有望成为当地的主推品种;盐碱地盆栽试验取得突破,为阿克陶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成果让当地政府信心倍增:2025年计划完成种植3000亩,3年内扩展到万亩规模,还要建加工车间和饲料厂,让芦笋秸秆变废为宝。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站在库木村的芦笋示范基地远眺,白色的芦笋大棚在戈壁滩上连成一片,像给大地镶嵌了银色鳞片。这种生机盎然的景象,正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蔓延——按照规划,芦笋产业将从阿克陶扩展到阿图什等县市,成为全州的农业优势产业。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观念的革新。当村民们看到芦笋能卖出高价,便有了调整种植结构的动力。江西专家带来的不仅是芦笋技术,还有品牌意识、标准化生产、市场导向等现代农业思维,这些理念正像芦笋的根系,悄悄改变着这片土地的肌理。
随着芦笋产业的日渐成熟,当地正在规划更多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种植。不久的将来,高原上将有更多优质绿色农产品循着芦笋的轨迹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夕阳西下时,阿依帕夏望着满载芦笋的冷链车驶向远方,眼中充满期待。在这片曾被认为贫瘠的土地上,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黄玉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