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好兵|走近深耕乡村振兴一线的退役军人们
原标题:
戎装换“农装” 沃野勇担当
走近深耕乡村振兴一线的退役军人们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芳
在江西的广袤乡村,活跃着一群特殊的“领头雁”。他们曾是军营里的钢铁战士,用青春守护家国;如今脱下戎装换上“农装”,在田埂地头、村落坊间续写忠诚与担当。他们把军营的铁血作风融入乡村振兴的沃土,在新的战场上书写着动人的奋斗篇章。
7月28日,在江西省军区九江离职干部休养所“红星讲堂”,烈属周安军正在向部分退役军人和党员志愿者讲述烈士周时源的革命事迹。江西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劼摄
直播带货的大能人
在万安县沙坪镇增仚村,村民们提起驻村第一书记胡国权,总会称赞他是村里的“百事通”。这位曾两度赴非洲执行维和任务、荣获联合国“维和勋章”的退役军人,将12年军旅生涯淬炼出的忠诚与担当,化作乡村振兴的实干力量。
2016年,胡国权退伍回到家乡万安县,被安置在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工作。2021年9月,胡国权被派驻到增仚村。
初到增仚村,面对22个分散村组、百余户困难家庭的复杂情况,胡国权借鉴部队作战经验,耗时半个月手绘出首版“民情作战图”,并在后续走访过程中不断完善。这幅树状拓扑图以主路为“主干”、村组道路为“枝丫”,清晰标注着每户人家的位置,用不同符号区分农户类型,还附注了人口、就业等关键信息,可谓“一图知全村”。
依托这幅村庄“大数据”图,胡国权精准施策解民忧。村民反映夜间出行不便,他按图规划点位,联动乡贤筹资安装93盏太阳能路灯,解决了村民夜行难题;针对独居老人集中的片区,他定期组织志愿者上门,解决老人们吃饭难、看病难等问题。
基础设施改善了,如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胡国权把直播间搬到了蜂箱旁、脐橙园里。“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增仚村的脐橙,现摘现发,九甜一酸。”他蹲在果园的直播间里,用朴实的话语介绍农产品。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如今的熟练直播,他累计开播500小时,带货3000余单,营收超50万元,且分文不取,全部交给农户。
在2023年首届江西消博会上,他“扁担挑山货”的身影意外走红,还斩获了“驻村第一书记优秀带货奖”。
如今的增仚村,路通了、灯亮了、产业活了,而胡国权手绘的“民情作战图”上,新增的脐橙冷库、直播间等符号,正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产业拓荒的“领头雁”
“当年在部队,冲锋号一响就得往前冲;现在投身乡村振兴,遇到难题更不能退缩。”站在上犹县安和乡富湾村的脐橙种植区里,富湾村党支部书记康宽军望着挂满枝头的青色脐橙果,语气里透着军人的果敢。这位“兵支书”,用8年时间带领富湾村摘掉“十三五”深度贫困村的帽子,实现集体经济从零到80万元的跨越式发展。
康宽军曾服役于浙江丽水武警某部,2017年,他放弃月薪过万元的工作,投身家乡脱贫攻坚主战场。
过去,富湾村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留村村民收入低、村集体经济薄弱。要致富,先兴产。康宽军调研后提出构建“一园一区一基地”产业格局,先从引进大棚搞蔬菜种植产业开始。然而,村民对大棚蔬菜前景很不看好,尤其是涉及土地流转的群众,对田亩界址心怀顾虑,不配合。“因为没有征地的钱,有的村民不愿意拿自家地出来,甚至拦着施工队不让施工。”康宽军回忆道。
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康宽军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召开村民小组会,把待流转土地航拍标注、厘清边界,画出效果图和前景规划,挨家挨户答疑解惑。他带头拿出积蓄垫资修路,用行动赢得村民信任。最终,路修好了,富湾村110亩高标准大棚也如愿建成并投入种植。
在生态果蔬采摘园、脐橙种植区、食用菌基地“三驾马车”的带动下,富湾村30余户脱贫户有了分红,50人实现就地就业,人均月增收1600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超过80万元。康宽军还创新实施“人才兴村”战略,培育6名党员致富带头人、3名技术能手,建立青年人才库,带领富湾村成为全县产业振兴示范村。
如今,康宽军正规划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富湾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湾”。
治村兴村的排头兵
正午的阳光洒在仙女湖畔,新余市仙女湖风景名胜区河下镇垱头村的鱼香随风漫溢,慕名而来的食客挤满了沿街的农家乐。一家农家乐的老板笑盈盈地告诉记者:“要不是‘兵支书’胡思敏,哪有现在的好日子。”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一鱼难求”的网红村,曾是个“守着金碗讨饭吃”的后进村。
2018年,退役军人胡思敏接过垱头村党支部书记担子时,面对的是“软弱涣散”的烂摊子:班子散、人心浮。这位在部队服役多年、多次获“优秀班长”称号的老兵,决定用部队的“治军之道”来整顿队伍。
他把支部党员当作“兵”来带:挨个谈心统一思想,划分责任区让每个人当“班级长”,制定清晰的发展规划。“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党员要舍得吃亏;攻坚任务来了,党员要冲在前。”在他的带动下,支部党员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各项工作从全镇“后进生”跃升为排头兵,为村子的发展筑牢了“主心骨”。
垱头村紧邻仙女湖景区码头,胡思敏提出吃旅游饭、打旅游牌,却卡在土地流转上。村民怕失地又失利,见他就躲。这位老兵掰着手指给村民算经济账:“荒地流转得租金,务工还有工资。”真诚终打消疑虑,1200多亩土地顺利流转,引进的“仙女谷”农文旅项目让荒山变“靠山”,村集体经济突破60万元。
乡村振兴不光要产业强、村民富,还要乡风好。胡思敏搭起“幸福百事商”平台解纠纷,设“党员示范店”树诚信,办“道德积分银行”扬正气。如今的垱头村,不仅荷包鼓了,乡风更淳了,成了群众眼里的“先进村”。从军营到乡村,胡思敏的“军功章”换了模样,但那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