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技术观?

2025-07-27 11:22 阅读
大江新闻

文/晏承北

在赣湘边界的萍乡市,一下高铁便能看到“中国辣都”的辣标识。据说,这里是辣味最足的地方,连人都有一股子“辣劲”。

T大姐就是这里的一位辣妹子,也是武功山下的一名村支部书记,还是全国人大代表。

今年两会期间,她在人民大会堂的“代表通道”上火辣辣地介绍:“我们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种在地里的‘土疙瘩’变成了村民增收的‘金疙瘩’!”

见到T书记时,她正在自家客厅直播,声音近乎嘶哑地叫卖着,恨不得一口气把乡亲们托付的农产品全卖掉。

T书记说,让村子走红,让销路畅通的“绝招”就是积极拥抱新技术。

“我们乡亲布满老茧的双手,种出了世界上最接地气的农产品,可酒香也怕巷子深,好菜久放也‘歇菜’,我们要做与时间赛跑的人。”T书记用坚定的眼神看着我说。

“怎么与时间赛跑呢?”我问T书记。

“用好新技术,把产品搬到线上去,让产品‘飞’起来,跑在时间前面。我们种地人,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网吃饭,把手机当作了新农具,把直播当成了新生活!”T书记笑着说。

在T书记的直播间里,每天都是火辣辣的激情,火辣辣的嗓音,火辣辣的乡村生活……

当前正值辣椒采摘季,T书记文艺地说道:“一簇又一簇的红辣椒,就像跳动的火苗。这红是汗水泡大的希望,是日子越过越旺的模样,是舌尖味蕾上的口福,也是串起生活的音符。”

走在绿树成荫的村道上,空气里满是辛辣的香味,感觉每一步都走在红火的日子上。如今,T书记一边带着满满的创意赶上直播“新风口”亲自上镜,一边培育直播达人,让当地传播效应和经济效益实现着双丰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技术已经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一个村子尚且如此,对媒体行业的变革更是影响深远。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如今的“数与网”,媒体发展始终与技术进步紧密相连。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我们必须思考:媒体应如何看待新技术?如何处理与新技术的关系?应树立怎样的技术观?

新技术是“路标”而非“路障”

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比如传统媒体面临着用户流失、市场份额下降等困境,曾经的传播优势逐渐减弱。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变革从来不是阻碍媒体发展的“绊脚石”,而是指引行业升级的“路标”。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不能畏惧退缩,而应积极拥抱新技术,以创新求发展。

从印刷术催生报纸、无线电成就广播,到互联网重塑新媒体生态,技术始终在拓宽媒体的传播边界。将新技术视为“方向”,意味着媒体需摒弃“技术恐惧”:面对人工智能、元宇宙、AIGC等新技术,不应因未知而退缩,而要主动探索其对内容形态(如虚拟主播、互动叙事)、传播方式(如算法精准分发、多屏联动)、服务场景(如个性化信息推送、沉浸式体验)的重构可能,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让内容与用户需求更好地匹配。

诚然,算法虽可能带来“信息茧房”,但媒体可通过优化算法逻辑,在精准传播中兼顾内容多样性,让技术成为打破传播壁垒、触达更广泛受众的“通行证”,而非故步自封的借口。技术带来的挑战(如传统模式被颠覆),本质上是倒逼媒体突破舒适区的动力,唯有将其视为必须跟进的“方向”,才能在变革中抢占先机。

新技术是“帮手”而非“帮办”

我们该如何处理与新技术的关系?新技术是助力媒体发展的强大工具。比如人工智能,它在新闻采集、写作、编辑、分发等环节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在采集环节,能通过网络爬虫等技术快速收集海量信息;写作环节,写作机器人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简单的新闻稿件,像体育赛事结果、财经数据报道等;编辑环节,智能审校系统能快速检查语法错误、事实准确性等问题;分发环节,算法推荐能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兴趣偏好等精准推送新闻内容。

再好的“帮手”也不能成为媒体的“帮办”。媒体的核心价值在于对真相的追求、对责任的坚守、对人文的关怀,将新技术视为“帮手”,强调媒体对技术的主导权:大数据可辅助分析用户需求,但不能取代编辑对内容价值的判断;AI可快速生成稿件,但不能替代记者深入现场的调查与思考;算法可优化分发路径,但不能沦为“流量至上”的帮凶。

“帮办”的误区在于让技术主导决策,而“帮手”的定位则明确:技术应服务于媒体的核心功能——传递真实信息、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公共利益。例如,在灾难报道中,无人机航拍是呈现现场的“帮手”,但记者的人文视角、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才是报道的灵魂;智能审核工具是过滤有害信息的“帮手”,但编辑对复杂语境的把握、对舆论温度的感知才是内容质量的底线。

新技术是“守望”而非“守成”

公众对媒体的期待,从来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对技术赋能下“四全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向往——期待更精准的信息匹配、更沉浸的传播体验、更透明的舆论环境。

将新技术视为期待和守望,意味着媒体需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创造”:既不能将技术变革视为不得不接受的“无奈”,也不能取得阶段进展而停滞不前,而要以技术为支点,回应社会对媒体的更高要求。比如,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可信信息溯源体系,回应公众对“真实性”的期待;探索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新闻场景,满足公众对“深度参与”的期待;通过人工智能优化特殊群体的信息获取渠道(如为视障人士提供智能语音播报),践行媒体的“普惠性”使命。这种“守望”的背后,是媒体对技术价值的正向引导——让技术发展始终与社会进步、公众需求同频,而非沦为技术狂欢的旁观者。

我们“守望”的一个重点在于拓展本地用户、提升在地服务水平。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本土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当地个性化的新闻推荐;利用人工智能客服,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更多“硬需求”,及时解答用户的疑问,提高用户满意度。比如一些媒体推出的智能客服机器人,24小时自动回复用户咨询,常见问题秒解决,解放了人力,还能收集用户需求,提升媒体黏性。

当然,技术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技术观。这一技术观的核心,是让媒体在技术浪潮中既保持敏锐的创新意识,又坚守清醒的价值理性:以“方向”明确路径,不被变革吓退;以“帮手”校准定位,不被技术裹挟;以“守望”锚定初心,不被趋势迷失。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