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球,要踢得够响!萍乡队里的“七个葫芦娃”
傍晚时分
在萍乡奥体的露天足球场上
一群“火热”身影如约而至
热身、分组对抗、实战演练……
这是萍乡队备战“赣超”的日常
在萍乡队里面有7名青年,
中学时代,他们就读于同一所学校,
后来,又进入同一个青训俱乐部,
他们当中最小的19岁,
最大的也才22岁。

这个夏天,他们再次并肩
在绿茵场上书写着
关于萍乡足球的青春故事。
球迷也把默契十足、紧密配合的他们
戏称为萍乡队的“七个葫芦娃”↓
周庙根(35号)、李奇珊(12号)、邱家佳(36号)、沈文剑(9号)、李世杰(4号)、钟宇豪(6号)、邬帅(27号)
“我们认识十多年了,从小就在一起踢球。”沈文剑介绍,他们7人,从小就在萍乡奥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进行足球训练,之后又共同在萍乡七中度过了初中和高中时光。

少年青训时的旧照片
近两年,大家陆续升学,虽然在各自的大学里成为了校足球队主力,却不再像以往能天天见面、每天踢球。这个暑假的“赣超”,让这群青年再次齐聚,并肩战斗。
“在知道有‘赣超’比赛时,我们就约定好了一起交报名表!”沈文剑说。递交报名表后,7人顺利入选,并且都成为了第一轮比赛的首发球员。

七人均为首发球员
多年来的朝夕相处,让青年们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也培养出了绿茵场上的“超高默契度”。“足球比赛非常重视球员间的配合。比如在赣州客场的比赛中,沈文剑一记精准传球,助攻7号球员谭永华破门得分。”萍乡队教练江中华介绍。
足球比赛,最动人的莫过于球员间那份心有灵犀的默契!“我跟沈文剑一起长大,在幼儿园就是好朋友,还是门对门的邻居。有时候和他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的交流,就知道对方是要传球还是插上。”周庙根笑嘻嘻地说。

正如葫芦娃有红橙黄绿青蓝紫,
每位青年,也各自闪耀光芒。
“沈文剑!好样的!”
"沈文剑!好样的!"在7月19日“赣超”吉安VS萍乡赛场上,萍乡球迷们为他齐声呐喊!比赛当晚,沈文剑用一脚惊艳全场的世界波,锁定第二粒进球,实现萍乡队的2:1反超——射球瞬间,萍乡球迷的欢呼点燃了整个赛场!
作为球队队长,今年21岁的沈文剑还拥有三重身份:“赣超”萍乡足球队队长、足球俱乐部青训体系走出的“老兵”、集美大学大三学生。他的表现,一直牵动着众多萍乡球迷的心。

2014年,三年级的他因闪电速度被启蒙教练选中进入学校足球队——从此,足球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11年来,从懵懂孩童到赛场尖兵,脚下的足球见证了他的蝶变。现如今,“速度如风、体魄强健、控球精准”已成为他驰骋赛场的鲜明标识。
“他是我们的‘小老大’”
“上次在吉安进球后,我对着镜头比了个‘耶’,后来家人告诉我,他们在屏幕前也很开心!”35号球员周庙根是队里最小的球员,却也是队里“得分机器”,射门时眼神格外亮——他总说,每一脚射门都带着期待。
他跟记者分享说:“自己在训练时,总给自己加练,哪怕脚腕发酸,只要想到家人的喜悦、观众的欢呼喝彩,就觉得浑身是劲。”
而场下的周庙根,是公认的“开心果”。队友们评价,爱笑的他,总能用阳光般的性格感染大家,把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
“周庙根是我们7个人里面年龄最小的,但是我们都叫他’老大‘!吉安的客场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时对手不到5分钟进了第一球,场上气氛瞬间绷紧了。但‘老大’的一脚射门,瞬间扭转了场上被动的局势,既扳平了比分,也让我们所有人都稳定心神,信心更足!”队友们说道。
“我还想再坚持坚持”
“只要踏上球场,就忘了疼。”7月23日晚上7点,在高强度的分组攻防对抗中,12号球员李奇珊正在给自己的膝盖绑上护具——这背后,是李奇珊每天在医院和球场间往返。
原来,在前两轮激烈的客场比赛中,他的韧带受了严重的伤。医生曾说,如果再拼下去,伤情可能会更严重——停下还是继续,成了李奇珊的抉择。
“道理我懂,可赣超就在眼前,主场哨声没响,我怎么能退?”目前,李奇珊正在积极进行康复治疗:上午在健身房锻炼,下午在医院理疗,晚上7点准时到达训练场,与队友们磨合阵型。
“我还想再坚持坚持,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我想坚持到最后一场!”李奇珊露出腼腆的笑。理疗一结束,他就骑着小摩托奔向训练场。

夜色渐浓,球场灯光亮起,挥洒汗水的身影仍在草皮上奔跑。他们或许没有职业球员的竞技水平,却有着最纯粹的热爱。当“赣超”的哨声吹响时,这群最亲密的战友将在绿茵场上绽放属于他们的光芒。正如沈文剑在朋友圈里写的那句话:“青春的球,要踢得够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