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赣超,江西如何让“小球”转动“大产业”
盛夏的赣鄱大地,热浪与激情交织。
赣超燃起的硝烟,带来了一场全民狂欢——7月26日晚,赣超第三轮比赛将拉开战幕,延续此前的火爆,各场门票开售即秒空。
一场球赛,带来的远不止于绿茵场上的胜负。当赛场上的热情呐喊,转化为场外的消费活力,也揭示了地方体育赛事在激活经济方面的潜力。
7月中旬,因足球而名的定南县,组织党政代表团先后赴“中国匹克球之乡”上犹、“全国网球示范县”武宁、“世界台球城”玉山取经,借他山之石,谋“足球+”文体商旅融合良策。
借赣超之势,定南、上犹、武宁、玉山四县“串门”,足球、匹克球、网球、台球四球互动,切磋的不仅是球技,更是以“小球”撬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雄心。

赣超第二轮,南昌队坐镇主场迎战九江队(图片来源: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杨继红)
以赛为媒,“流量”变“留量”
许多人可能都没有想到,一场足球比赛,能够演变成一场周末群体狂欢。
赣超至今已进行两轮,十场战罢,累计有近15万人走进赛场现场观赛,赛事门票场场“秒空”。
一场赛事,燃动一座城。赛场内是加油呐喊声,赛场外则是各地文商旅的“吆喝声”。南昌、赣州等城市,相续出“大招”,持票球迷可“一张球票,玩转全城”,景区打折或免费,住宿享折扣,吃喝玩乐都有优惠,“足球+”玩个明明白白。
一场球赛的价值不仅在于赛事本身,更在于其验证了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路径,那就是以体育赛事为流量入口、以城市文化为内核、以文旅消费为变现出口的“赛事+”模式。
江西各地深谙顶级赛事的虹吸效应,持续加大品牌赛事供给,以赛营城、以赛兴业日益成为“谋赛办赛”共识。

定南国家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训练场上,球员们活力四射(图片来源:定南发布)
短短几年时间,定南成了江西乃至全国知名的足球赛事举办地;上犹另辟蹊径,通过一系列匹克球高水平赛事,成为这项新兴运动项目的全国地标;武宁建成国际网球中心,基本实现“月月有大赛、周周有比赛”;玉山则凭借斯诺克世界公开赛跻身“世界台球名城”……
一颗“小球”,激活一座城。各地费尽脑筋,深化赛事与产业融合,打造新型消费场景,延长赛事产业链条,把赛事“流量”转化为县域发展“留量”。
定南将足球小镇打造成独具魅力的特色旅游IP,形成了“踢足球(看球赛)+民宿+旅游+康养+疗愈+淘农副土特产”的旅游新特色;上犹持续加强匹克球赛事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支持和引导旅游景区将赛事融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实现以景办赛、倚湖办赛;武宁推动网球运动与休闲康养、户外运动、研学实践等业态深度融合,实现网球旅游产业“连点成线”;玉山建设15个台球主题口袋公园、8处台球文化街景等,并推出“灯火玉山”城市形象IP……
“赛事+文旅”叠加融合,催生体育旅游新业态、新场景蓬勃发展。

2025年山水武宁国际网球公开赛举行,百名职业选手齐聚“全国网球示范县”(图片来源:山水武宁文旅)
以球兴业,“赛事”变“赛道”
拿着大号乒乓球拍在羽毛球场上打网球,是一种什么体验?短短几年时间,匹克球运动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在中国“打”开局面,成为全民健身、体育消费与社交互动的新选择。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这项很潮的运动项目地标,竟然是在一个赣南山区县——上犹。去年7月,首届中国匹克球巡回赛首站比赛在这里打响,2025年中国匹克球巡回赛上犹站的比赛又将在7月26日至27日开拍。

上犹县生态匹克球运动中心,部分选手正在赛前热身训练(图片来源:上犹发布)
一项运动的兴起,一场场比赛的落地,也让上犹找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赛道”——
借助匹克球运动的发展热潮,上犹着力打造匹克球赛事用品制造业高地,初步形成了从原材料到装备产品、从赛事培训再到赛事运营的全产业链,呈现出“匹克球+赛事+文旅+体育用品”产业融合发展新态势。
该县原先生产电动车头盔的溢联科技有限公司,两年前“跨界”生产匹克球拍,目前年产玻纤匹克球拍18万套,产品远销海内外,还成为国家匹克球球拍类标准的牵头起草单位。
当体育遇见经济,当赛事邂逅城市,这场跨越产业边界的化学反应正在重塑县域区域发展逻辑。
定南以球引人、以球聚人,通过承办高水平赛事,擦亮了“足球新城、赛事胜地”的品牌,激活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857.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2.55亿元。推动新建成星级酒店4家,吸引文旅项目总投资达48.6亿元。同时,着力招引体育用品制造、生产和销售等企业,为“足球+”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自2023年国家体育总局将台球纳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来,台球运动正大步迈向更广阔的市场。“因石而兴、因球而名”的玉山县,从做好一张台球桌,到办好国际台球赛,蹚出了一条以台球延伸产业链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年产台球桌超5万台、石板25万张,年产值达15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台球桌板材生产基地,产品远销英国、意大利等70余个国家和地区。

玉山台球火遍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图片来源:大美上饶)
“找准一个球,做活一座城。”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曾光表示,体育既是事业也是产业,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创造财富,更是朝阳产业、健康产业、幸福产业。江西县域体育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成功之处在于立足自身优势、找准赛道,乘势而上、聚链成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记者观察:以“小”博“大”,核心在“融”
江西“小球经济”为何能越走越稳、越走越快?关键在于“特色”和“融合”。
近年来,江西通过持续深化县级体育“一县一品”战略布局,大力推动武宁网球、定南足球、瑞昌羽毛球等区域体育品牌项目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育名片。
在探索“小球经济”发展路径的过程中,江西各地形成了互学互鉴、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定南、上犹、武宁、玉山等体育产业特色县的交流互动,让各地文体旅融合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成功经验得以互学互鉴,为全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汲取智慧、蓄力赋能。
推动“小球”转动“大产业”,关键在于做好三个“融合”:
体旅融合,像武宁县把网球赛事与庐山西海旅游打包推广,实现1+1>2的效果;
产城融合,玉山、上犹都是典型案例,让体育元素融入城市肌理;
长短融合,定南则是既着眼当下赛事经济,也注重青训等长远布局,同时又在产业发展方面,期待向其他地方学习和引进。“小球经济”不是简单的“体育+”,而是要通过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让体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眼下,随着赣超联赛等品牌赛事的带动效应持续释放,江西“小球经济”正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县域经济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