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网红带货,何以“雷”声不断?
近日,网红主播辛巴自创品牌“棉密码”卫生巾被曝多个批次产品检出高含量3类致癌物“硫脲”,让产品陷入质量风波。该品牌号称拥有千万用户,8年销售额达33.3亿元。数百名消费者反映使用后出现甲状腺疾病、妇科炎症等症状。这一事件再一次让人们对网红带货的信任度下降,引发了人们对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深刻反思。
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模式,曾经给消费者带来便利和实惠。产品质量是网红带货的“生命线”,然而,一些主播却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屡屡失守。以辛巴为例,除了此次“棉密码”卫生巾事件外,他还曾在2022年4月因售卖未经授权的“YPL防晒凉感裤”被质疑卖假货。
市场监管总局近期曝光的案例同样也令人啼笑皆非:有的直播间找男员工冒充资深创业女神,拿伪造的学员成功案例忽悠人买课;有的把普通果冻吹嘘成减肥神药,雇水军狂刷“喝酒吃夜宵还瘦7斤”的假评论。
上述这些事件反映出部分直播间在选品环节的疏忽和对产品质量的漠视。网红们为了追求流量和利润,往往忽视了对商品质量的严格把控,导致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其监管难度较大。一方面,现行法律对于直播带货这种新型商业模式的规定不够明晰,主播的身份在广告代言人与销售者之间模糊不清,导致责任划分难。另一方面,监管主体相对单一,缺乏第三方和跨部门的协同监管机制,导致监管体系在事后监管方面存在缺陷。
这些监管漏洞使得一些网红和商家有机可乘,肆意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而消费者在遭遇侵权时往往会维权困难,不仅要承担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还要面对复杂的维权程序和高昂的维权成本。
直播带货的发展,不应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主播们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则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全过程监管,建立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消费者自身也应提高维权意识,理性消费。
只有这样,网红带货才能真正成为消费者信任的购物渠道,而不是一个充满风险的“雷区”。
(邓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