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3年多“无痕救助”,彰显“最高级的善良”
江西萍乡一家普通的社区超市里,三年如一日地上演着无声的默契:一位精神异常的女子拿起面包饮料,店主陈辉举扫码枪虚扫一下,没有完整的交易,女子安静离去。这场始于2021年寒冬的“假扫码”,持续了1000多个日夜,如今已成了一道温暖的人文风景。
2021年冬天,这位女子第一次走进陈辉的超市,挑选了七八元的面包和可乐,犹豫地问能否赊账。陈辉一句“你拿走吧”,开启了持续3年多的守护。此后每月数次,女子来取些生活所需,最贵的一次仅21元,每次都不忘说:“老板,我欠你的钱等我有钱了还给你。”而陈辉手中的扫码枪,始终只完成象征性的动作。
面对精神异常却依然说着“有钱就还”的女子,他明白直接施舍可能碾碎对方的自尊。于是“假扫码”成为两全的解决方案——既解决温饱需求,又保留人格体面。女子不必低头道谢,不必背负人情,只是像每个普通顾客那样带着商品离开。这种“无痕救助”让善意摆脱了居高临下的姿态。女子不必背负人情债,不必低头道谢,如同普通顾客般完成交易。陈辉的举动印证“最高级的善良”是让受助者浑然不觉被施舍,在尊严无损中获得生存支持。
这份善意早已越过超市的玻璃门,在城市肌理中生长。陈辉随手发布的监控视频收获13万点赞,评论区里萍乡市民的“温柔接龙”更令人动容:有人说曾给女子买过馄饨奶茶,有人晒出给陈辉转账被婉拒的截图。在人情渐淡的当下,这束微光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里,是一座城市的集体温柔。
更珍贵的是陈辉对网友红包的屡屡婉拒。当流量可轻易变现的时代,他守住了善意的纯粹性——不让善举成为生意,不让同情沦为消费。超市这方小小空间,照见了商业社会中稀缺的人性光辉:当扫码枪本用于计算利益,在这里却丈量着人心的温度;货架商品明码标价,而善意始终无价。
陈辉的坚持,更照见了社会治理的另一种可能。陈辉所在的社区工作人员知晓此事,但女子“非社区居民、经常走动”的现状,揭示了制度性保障的缝隙。恰是陈辉们自发织就的民间安全网,为这些边缘群体提供了缓冲地带——买馄饨的早点摊主、递热茶的街坊,这些非官方的守护者构成了社会最柔软的防护层。在政策覆盖不到的毛细血管末端,普通人的日常善举正填补着社会治理的细微孔隙,让城市有了呼吸的温度。
3年扫码声轻,却重若千钧。当女子抱着面包走出店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善举,更是一个民族深植于日常的伦理自觉——让每个身处困境的人,都能带着尊严走向明天的晨光。
(刘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