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超市老板“假扫码”,背后藏着“真善良”
“从她第一次进店,我就决定这么做了。”三年多来,江西萍乡一家超市的老板陈辉坚持象征性扫码,为一位特殊的顾客免单。三年多,背后真相温暖13万多网友。有的网友为老板的善意点赞,也有网友给老板发微信红包,但都被老板婉拒。
2021年12月,陈辉在网上发了一段监控视频,视频里一名女顾客拿着挑选的商品来到收银台“买单”,陈辉拿着扫码枪对着商品扫了一下就让她离开了,没有收钱。这名女顾客是附近居民,精神有异常。三年多过去,陈辉的善行并未止步——他持续为这位特殊顾客免单。表面看,这是一场“假”交易,实则背后,是商业社会中稀缺的真善与人文关怀。陈辉“希望遇见她的人善待她”,这是他发视频的初心。“假扫码”背后是“真善良”,相信这份善良能够星火成炬,照亮人间每一个角落。
陈辉最早发出的短视频已经有13万点赞。评论区有网友赞扬老板的善行,也有网友说遇到过这名女子,给女子买馄饨、奶茶。在数字化支付普及的今天,“扫码”成为交易完成的必要条件,而陈辉以“假扫码”为特殊群体保留尊严。传统慈善常伴随施舍者的优越感,而陈辉的“假扫码”巧妙避开了这一陷阱。顾客无需接受“怜悯”,商家也无需宣扬善举,两者在无声中达成平等。
陈辉的超市虽然只处于社区一隅,但其行为已经引发连锁反应。网友自发点赞、红包支持,甚至效仿此类善举,形成“善意涟漪效应”。商业场所不仅是盈利空间,更是社会情感的纽带。小超市的大担当,从个体到群体的温度传递,陈辉的“假扫码”成为商业伦理的正面教材。他未将善行作为营销噱头,而是融入日常经营,体现“利万物而不争”的境界。它提醒社会:技术时代,人性化服务才是抵御商业异化的良药。
“上善若水”,真正的善良应如陈辉般润物无声。陈辉的超市因善举获得口碑,他却拒绝利用流量牟利。真善的当代标准,是商业与道德的共生。在算法与资本主导的时代,人性的温度仍能穿透冰冷的交易链条。正如网友所言,“一个人温暖了一座城”——这种温暖,恰恰源于对真善的坚守。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这是爱心与温暖传递的力量。陈辉的故事告诉我们,善良从不需要华丽的包装。当他把个人善念发展成为千百万人共同践行的善念义举,这份善意便完成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升华。
(王同文 许华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