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留住湿地留住美,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7月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开幕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江西九江、上海崇明、云南大理等中国9地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继续居全球第一。
目前,全世界共有“国际湿地城市”74个。此前,我国的哈尔滨、海口、南昌等13个城市,先后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此次大会上又新增9个,总数达22个,继续领跑全球。这是全球对中国湿地保护成效的认可,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向世界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中国的湿地保护并非一帆风顺。曾几何时,围湖造田、过度开发让许多湿地萎缩甚至消失。但近年来,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我国在湿地保护与修复上交出一份份亮眼的答卷。
此次新晋的9个城市,每一处湿地都独具魅力。江西九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节点,世界闻名的“珍禽王国”和“候鸟天堂”,当地奏响“人鸟和谐”交响曲,发展观鸟经济;杭州的西溪湿地,周边衍生出文创产业带、生态经济商务带;大理洱海碧波荡漾,“旅游热”让当地村民吃上“生态饭”……保护和修复湿地,把生态保护融入城市发展的“DNA”里,让“绿水青山”真正化作惠及百姓的“金山银山”,可以说,这些城市用不同的地方特色讲述着同一个生态主题:湿地不是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是荣誉,更是责任。在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的背景下,湿地保护需要久久为功。为此,一方面,各地要坚持科技赋能,运用卫星遥感、AI监测等先进技术实时追踪、生态预警,强化执法监管;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强制度创新,让居民在湿地保护中受益,要调动全民参与保护积极性,培育湿地保护共同体,构建长效保护机制。与此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讲好中国绿色发展故事,共享湿地保护经验,为世界湿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湿地,让城市更美好。湿地与城市,不是对立的,是可以和谐共生的。我们要以此次“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为契机,在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同时,留住蛙声鸟鸣、碧水蓝天,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格局,书写更动人的绿色诗篇。
(彭松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