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江西在行动 | 以“智”破局,向“新”而动,推动吉安县四普提质提效

2025-07-25 17:47 阅读
大江网

  吉安县作为文物大县,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丰厚,三普共认定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00余处,数量居吉安市前列。吉安县全面贯彻落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要求,周密组织部署,整合资源力量,创新工作思路举措,积极作为,以“智能化手段”破局,探索技术创新、数字赋能新模式,为文物普查注入强大动力,高质效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

  “空地协同”攻克定位盲点

  为解决普查过程中经纬记录偏移过大、定位难度高等难题,吉安县创新建立“地图导航+无人机勘察”的立体化普查体系,依托高精度地形图和卫星遥感影像“数字向导”,采用内业判读和实地复核相互印证的方法,提前精心规划好路线,避开错路、险路,在抵达文物点附近时,无人机从高空快速捕捉大范围的地表信息,精准寻找文物点。这种“空地协同”的创新模式,不仅攻克了吉安县北路片(万福、油田)、南路片(敖城、天河)等偏远山区找路难、定位难等问题,大幅提升了山区文物普查的覆盖面和精准度,同时提高了普查效率。

  “智慧采集”攻克测绘堵点

  三普时期受技术条件限制,文物空间位置数据常存在较大误差,尤其在复杂地形或建筑密集区,易导致文物点位偏移、边界模糊等问题。为攻克测绘误差堵点,吉安县创新思路,主动对接县自然资源部门,提前了解将不可移动文物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技术指标,文物边界坐标测绘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基础,为精准普查提供了明确方向。同时,应用北斗高精度定位+RTK实时动态差分技术,通过基准站实时校正卫星信号误差,将文物坐标精度提升至厘米级,彻底解决了传统测绘中的位移偏差问题。此次普查吉安县共纠偏220余处三普文物点数据,大幅提升了四普的内业数据质量与采集效率,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档和科学保护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

  “数字赋能”攻克内业整理难点

  吉安县文物点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快速构建标准化数字档案成为一项严峻任务。为此,吉安县创新工作方法,采取“分类施策、精准分解、数字赋能”的工作思路,一方面根据文物类型特点,将内业整理细化为文物描述、CAD绘图、高清照片归档、电子档案填报等专业板块;另一方面建立动态管理的录入进度共享表,互相监督校正、定期汇总,实时掌握工作进展。通过细化流程,形成了“外业调查—数据整理—平台录入—质量复核”的闭环式“一条线”工作流程,确保每一处文物的空间坐标、属性信息、影像资料都能精准对应。这种标准化、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内业整理效率,更构建起完整的文物数字内业档案,为后续的科学修缮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实现了文物保护从传统记录向智慧化管理的转型升级。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