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锦水扬波,财蕴高安”实践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 韩紫琳、王文杰、赵子涵、楼思源、米孟卓)7月5日至20日,江西财经大学“锦水扬波,财蕴高安”实践团赴江西省高安市开展为期1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深入乡村田野、社区居民、企业园区,通过红色走读、支教课堂、志愿服务等多元形式,用青春力量为高安发展注入新活力。
红色走读项目组的足迹,率先叩响了高安的历史之门。从高安博物馆的蓝白瓷韵起步,元青花的千年文脉在指尖流转,青铜与典籍诉说着城市的厚重底蕴。

循着历史的脉络前行,老虎山烈士陵园的松柏愈发苍劲。

在高安采茶戏剧团里,《青花遗梦》的戏韵与瓷魂交织,非遗传承者以创新让传统戏种重焕生机,更印证了“守正创新”是传统文化穿越时光的关键密码。

这场红色走读,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溯,更是精神接力的起点。
志愿服务项目组以“七彩课堂”为纽带,与乡村孩子们搭建起心灵的桥梁。防溺水宣讲课上,队员化身“法治小老师”,用真实案例拆解安全知识,让“生命至上”的意识悄然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传统文化课程里,二十四节气的动画口诀引导小朋友们用画笔勾勒四季,非遗探秘课上的漆液晕染、漆器塑制,让传统智慧在笔尖与指尖流转。小朋友们的欢呼雀跃,正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注脚。

情感培育与认知拓展同样不可或缺。“情绪小怪兽”课上,多彩动画唤醒着孩子们对喜怒哀乐的感知,折红心、叠纸飞机的创意表达让情绪有了具象寄托。在果蔬乐园中,双语讲解搭配黏土塑形,实践团成员让知识在趣味互动中自然渗透。

从安全守护到文化浸润,从情感疏导到认知拓展,这些课程既是红色精神“落地生根”的实践,更是青年以行动诠释“教泽润心”的生动写照,用陪伴为乡村童年注入斑斓色彩,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滋养成长的温暖养分。
实践的枝蔓不止于精神传承与人文关怀,更延伸至地方发展的现实肌理。带着“如何让青春力量赋能地方发展”的思考,万企调研项目组实地走访上湖供销有限公司、维尔宝食品、北京二商(江西大观楼)食品等代表性企业,探寻数智化对传统产业的变革。

上湖辣椒产业园的数字化大棚里,智能水培技术带来30%的增产,年产值达3.6亿元;“数字辣椒共享平台”结合新媒体营销,让辣椒文化节全网传播超1620万次,使传统农业焕发新生。维尔宝食品的全链条数智化体系、北京二商(江西大观楼)食品“坚守传统工艺+数字化管理”的融合模式,更展现了数智化对产业变革的多元可能性。

在见证成果的同时,实践团更直面发展痛点:专业人才短缺、数据安全风险、转型效果不确定性等挑战,成为产业升级的“拦路虎”。为此,他们在调研报告中提出“内培外引”的人才策略,呼吁政府完善立法与联防机制,以切实建议为产业纾困,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奋进力量转化为助推地方发展的实际行动。
从红色文脉的传承到乡村教育的深耕,从产业转型的探索到青年担当的践行,“锦水扬波”是青年与土地的共振,“财蕴高安”是专业与担当的融合。江财学子深知,成长在触摸历史中锚定方向,担当在扎根实践中书写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