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一曲西赣人生的咏叹

2025-07-24 17:39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读《西赣人》,如同展开一幅泛黄的画卷,在20余万字的篇幅里,作者通过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存与求学经历,展现了赣西那片土地上诸多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与命运沉浮。刘密以其擅长的历史文化钩沉之专,持历史学者的严谨之笔,用文学家的温热之心,通过“东刘古村”“童稚时光”“父亲”“季节工”等十二幅生活白描和生命速写,将个人经历升华为一部平凡而又激荡心灵的史篇,化为对人生悲欢的咏叹。当我将目光从沉郁雄健的娓娓叙事,转向这些被岁月尘封的个体,隐约看到的是这方住民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嬗变最真实的纹理。

《西赣人》的叙事魅力首先源于其独特的文体自觉,体现纪实之笔与文学之魂的交融。刘密深谙纯粹历史记录的局限,选择生动形象的文学形式来承载生命的重量。于是我们看到,在九岭山下的油茶林间,季节工们被压弯的脊背不仅是劳动场景的复现,也是生活重负的隐喻;沉默的父亲突然出现在冷寂的站台上的身影也不单是家族记忆的碎片,更承载着中国式父子关系的文化密码。这种将个体生命体验置于地域文化肌理中的书写方式,令《西赣人》既区别于浮光掠影的地方风情录,也超越了囿于个人悲欢的回忆录。书中近百个小人物的鲜活生命,共同谱写了西赣人的命运交响曲。

父亲,书中最为厚重的灵魂人物。不同于传统孝子文中被美化的父辈形象,这位父亲呈现出复杂的生命本色——他的威严中藏着无奈,沉默里饱含温情,生活间隐藏着遗憾。尤其当家庭遭遇变故时,他以“与酒结缘”般的自保姿态守护家人。作者通过“帮亲济急”“生地开垦”“追税历险”等细节,展现了中国式父亲特有的坚韧:沉默如大地,却始终是子女精神的原乡。父亲的人生抉择,成为理解那个特殊年代普通人生存智慧的密码本。

季节工群体。那些如候鸟般迁徙于城乡之间的身影,构成改革开放前特殊的社会图景。作者以冷峻笔触记录他们超乎常人的辛苦和个性迥然的性格爱好,更以共情之心倾听他们月夜下的思乡小调。他们在工地承受一二百斤远超体能的负重,难得的闲暇却在狭小的空间读着《史记》和《光明日报》的剪报……这种肉体与精神的巨大反差,恰恰印证了作者强调的“生命个体在生存与求索中的精神考验”。

《西赣人》堪称一次微观史学的生动实践。刘密将个人记忆置于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坐标系中,展现出时代脉动对生命个体“从肉体到精神的刻骨铭心的撞击、淬炼和塑造”,呈现他们在人生抉择关头的艰难困苦和坚韧不屈的精神力量。

知青岁月的精神阵痛。“九岭山上”描绘的知青岁月场景极具象征意义。从上海来的穿着笔挺的确良衬衫的女技术员,西迁青海才得安身;颇为勇武浪漫的干部子弟身处山村,每日随身携带一本手抄唐诗;高挑秀丽的上海知青为建设水电站推迟探亲,却血染塌方工地长眠异乡……当夜幕降临,知青们唱着流行的知青歌曲,忧伤悱恻,谁能体会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的家国情怀与精神寄托呢?

教育变迁的精神图谱。从晚清学堂到现代“曲园”的转变,折射出文化传承的断裂与重生。作者祖辈为改变命运,寻学瑞州府中学堂,到作者本人改变命运所经历的高考之伤和研究生之喜,教育作为人生上升的通道,验证了其变迁塑造着几代人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事实。这些普通人在历史夹缝中不舍追求文化和成长的努力,构成了民族韧性的基因片段。

家族血脉的精神延续。当东刘八修族谱时,神圣的族谱在神情庄重的族人中依次传递;当移民政策迫使住民迁徙时,迁坟拾骨入瓮的每个步骤都恪守古礼;还有那位体型雄健、热情多礼的老支书念叨的“我们都是钧山刘的子孙”……这些看似迂执的行为,却满载着千年沧桑,律动着质朴的血性,正是普通住民在俗世中守护精神原乡的生存写照。

《西赣人》的珍贵之处,恰在于它将历史的厚重叙事,溶解于小人物的生命体验中,实现了历史真实与精神重构的统一。合上这本书,眼前浮现的不再是冰冷的历史或渐渐模糊的时代,而是浮现在眼前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微尘。刘密以“在场者”的真诚与“记录者”的清醒,重现了个体生命在历史变迁中的成长、奋斗,不乏辛酸、遗憾、温情和期待。

那些鲜活的生命个体,正如西赣山野间年年盛开的油茶花,经秋霜而更艳,历冬雪犹存香——这或许正是《西赣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启示:当无数卑微生命的坚韧汇聚成河,人生的悲欢正合着时代的咏叹升华为对未来的渴望。

文/邓兴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