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于都县林权提质增效试点工作纪略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邱奇华)江西省于都县地处千里赣江的上游,坐拥林地面积3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8%,是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建设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重要任务。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权明晰是稳定林地承包经营关系、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基石,更是激活林权市场流转、释放林业发展活力的前提。作为全国21个林权登记提质增效试点县之一,于都县紧扣“提升林权登记质效、增强服务效能”主线,创新调查、登记、服务模式,推动林权登记提质增效试点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协同发力。如今,全县已依托此次全国试点带动发展林业产业2万余亩,吸纳就业1000余人,帮助林农林企增收3500余万元;林权抵押登记达137件,撬动抵押贷款7.2亿元。
科技赋能:“三维建模”破解地籍调查老难题
传统林地地籍调查,需要调查人员徒步翻越崎岖的山峁沟坎,穿行茂密的山林,不仅调查成本高、耗时费力,而且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效率还受地形、天气等多重因素制约。
于都县另辟蹊径,积极探索出一条便捷高效的林权地籍调查新路径。通过政府出资采购地籍调查服务,充分依托江西省地质局技术单位的高清影像和实景三维建模技术,构建可视化林地模型,实现“图上指界”确认边界。针对小片林地无明显地标物、原四至描述难核实、实地测量成本高难度大等问题,利用1:1000精度影像图精准落界,形成工作底图,清晰界定林地边界、面积,经权利人确认后形成地籍调查报告;针对指界存疑或内业判读模糊的个案,再辅以实地查勘补充调查。
这种“室内指界+外业验证”的调查新模式,让调查效率和准确性显著提升——目前已完成了试点乡镇80%林权宗地调查,平均耗时缩短50%,成本降低30%。同时,“身份核验-影像确认-权属核查-差异修正-外业补充”全流程机制的建立,为调查结果的合法性与有效性筑牢了防线。
便民惠民:“乡事乡办”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家门口拿到期望已久的新的林权证书,林权有保障了,心里也踏实多了……”宽田乡珠田村村民袁某拿到全新林权“红本本”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为切实打通服务林农的““最后一公里””,于都县积极探索实现乡镇办理林权登记的协同便民利民机制,率先选定祁禄山镇、宽田乡、新陂乡3个乡(镇)先试先行,将林权登记端口延伸至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一窗综合受理”窗口,实现林权管理与登记业务全流程“乡事乡办”——从受理、初审到发证,群众无需往返县城,即可在家门口办结。试点成功后,这一模式迅速推广至全县其余20个乡镇,让便民服务真正扎根基层。其中,于都县不动产登记向祁禄山镇便民中心延伸服务窗口获评全省不动产登记向乡镇延伸服务优秀窗口。
价值变现:“两山转换”催生乡村振兴新动能
“广大林农朋友:山林需要经营和流通起来,才能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让我们积极参与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行动中,主动将自留山转为责任山,将山林变成可折资、可量化、可交易、可产生实实在在经济效益的‘金山银山’······”。一份倡议书,道出了于都县推动“两山转换”的期盼与决心。
地处偏远的于都县宽田乡珠田村,群山环绕,绿意盎然。整个村子700余宗林地,由于在2006年林改时整村登记错误,导致未能给群众发证,造成集体山林大部分确权登记为自留山,责任山占比极低。这也导致自留山流转和融资受限,大片林地闲置,无法实现资源变资金,制约了当地的产业发展,也不利于该县自留山规范化管理和林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于都县出台相关措施,对珠田村重新开展整村地籍调查,并向全村林农发出“自留山转责任山”倡议,鼓励林农依法自愿将自留山转为责任山承包,放活林地经营权,同时,同步推进自留山长期使用权分置,为使用权和经营权改革,赋予经营权流转和融资担保权能。县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指导村组按程序拟定承包方案、召开会议集体决议等工作,村民凭签订的《集体林地承包合同》到“一窗综合受理”窗口办理不动产权证书。
“此次改革盘活了全村林地资源,更点燃了村民们发展林业产业的热情。”珠田村党支部书记介绍,目前,珠田村已依托林地发展产业4000余亩,带动上百人就业,为集体和林农增收500余万元。

从科技赋能的地籍调查,到便民惠民的窗口延伸,再到价值变现的“两山转换”,于都县以林权登记提质增效为突破口,让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