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大学成立烧烤研究院,“掉价”还是“接地气”?
日前,岳阳开放大学与岳阳市烧烤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全国首个“岳阳烧烤研究院”和“岳阳烧烤产业学院”。
“烧烤”和“研究院”“产业学院”,搭配在一起的确少见,因此,消息一出,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引发了舆论关注。部分网友质疑“大学研究烧烤太‘掉价’”“职业中专学烧烤不如街头拜师”,甚至批评“浪费资金”,认为烧烤这种街头饮食,还需要“研究”?
这些质疑看似有道理,实则暴露了对职业教育的深层误解,总把“高大上”当教育标配,却忘了14亿多中国人衣食住行的烟火里,藏着最实在的民生需求。再看看数据,岳阳烧烤年产值超20亿元,带动5万人就业,2000多家门店遍布城乡。这么大的产业,却面临“有规模无标准、有从业者无专业人才”的尴尬,火候靠经验,管理靠感觉,门店同质化严重。这哪是“掉价”,分明是产业升级的“刚需”。
职业教育本就该是接地气的。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42个新工种里,就有“烧烤料理师”;潜江龙虾产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100%,首年平均月薪超过7000元;宜宾燃面学院把一碗面做成产业链,带动文旅融合。这些案例都在印证,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孕育出让烟火气更旺、让寻常产业更壮的实践者。
岳阳开放大学作为成人继续教育机构,聚焦的就是就业和产业升级。这次合作,开发“烧烤工艺学”“门店经营管理”“自媒体营销”等课程,把“火候控制”变成可量化的标准,把“师徒相传”升级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更关键的是,学院要制定完善行业标准,让传统手艺更有生命力,让从业者有清晰的成长路径。这种“技术+管理”的系统赋能,是街头拜师学不来的。
我国每年有1000万名职业教育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数量相当。当舆论聚焦AI、机器人时,往往忽略了这“半壁江山”的教育图景。烧烤产业学院的学员,学的不是高科技,而是热气腾腾的生存技能。职业教育本就该扎根市井,把“烟火气”变成产业底气。
当然,质疑声也提醒我们:制定标准会不会抹杀烧烤的“烟火味”?教学能否跟上市场变化?这些挑战需要产业学院在实践中破解。但比起纠结“研究院”的名号,不如多关注它能否真正培养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从业者,能否让“岳阳烧烤”从夜市摊升级为有品牌、有技术的产业符号。当5万名从业者有了职业上升通道,当2000多家门店有了统一标准,这样的教育探索,又怎会“掉价”?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职业教育的价值,更在于能否让每个学习者端稳饭碗,让每个特色产业焕发新生。岳阳烧烤产业学院的尝试,或许还有待完善,但它所展现的扎根地方、对接需求、产教共生的思路,让教育回归成就人、发展产业的本质,这,才是最该被看见的“金字招牌”。
(姚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