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公厕焉能“建而不用”成“摆设”

2025-07-21 18:20 阅读
大江网原创

  据央视财经《财经调查》栏目组报道,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群众举报,村里投入不少资金建成的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村民口中“好看不好用”的摆设。7月21日,稷山县人民政府发布情况通报,确实存在此类问题,情况属实,将对全县农村公厕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切实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确保农村公用设施正常开放。同时,县纪委县监委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

  记者看到了这些大门紧锁的崭新公厕,而在新建公厕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村民们日常还在使用的旱厕,刺鼻的异味扑面而来。这一幕成为多地农村公厕“建而不用”的缩影,反映了乡村治理中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必须彻底纠治。

  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建设了为数不少的公厕,但普遍面临使用率低、维护困难等问题,最终沦为摆设。这种现象折射出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公厕建设中的形式主义主要体现在:一是有的干部把建设“高大上”项目作为展示政绩的手段,导致决策脱离实际;二是“重建轻管”导致日常维护缺失而长期关闭,甚至出现“建后不管”现象;三是监管与责任落实不到位,项目审批和验收环节存在走过场现象,缺乏有效追责,助长了形式主义,导致“形象工程”泛滥。

  解决公厕“建而不用”问题,需要坚决克服决策悬浮化、验收形式化、管护断层化的形式主义倾向。首先,强化需求导向的决策机制是治理关键。乡村建设必须坚持需求导向,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建设既实用又经济、深受群众欢迎的公厕;其次,建立科学评估体系至关重要。要综合考虑环境卫生、设施管理、服务质量等多维指标提升公厕管理效能,实现从“数量达标”到“品质提升”的转型‌;第三,加强监督问责是治本之策。要完善项目审批和资金管理制度,建立终身追责机制。

  我们看到,全国多地在公厕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安徽省寿县安丰镇坚持“需求导向”,在甲贝村召开“板凳会”,听取村民对公厕建设的意见建议,有效避免“拍脑袋工程”;湖北省崇阳县以“监督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将公厕管护纳入公益诉讼范畴,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建立专人维护制度,使公厕从“无人问津”变为“美丽乡村风景线”。国家和地方均建立了公厕建设检查评估体系,比如今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4全国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优秀案例名单。

  建好小公厕,服务大民生。只有摒弃形式主义,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建设出实用、耐用、好用的乡村公厕,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唯有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最高验收标准,才能让民生工程真正姓“民”。也只有强化问责机制,加大惩戒力度,才能避免乡村公厕成为“政绩工程”下闲而不用的“摆设”。

  (王同文 许华凌)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