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师基层行|全南特色农业如何让闲置地变“聚宝盆”?
原标题:
闲置地变“聚宝盆”
——全南特色农业发展激活“一池春水”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廖莹君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邹艳红报道:清晨5时30分,天空还蒙着一层薄雾,全南县大吉山镇斜溪村的生态甲鱼养殖基地已一片繁忙,只见工人们弯着腰依次钻进半人高的产蛋房,用指尖轻扒细沙,取出一枚枚甲鱼蛋。
“看,这儿还有一窝!”基地负责人何振辉满脸笑意,从沙层中捏起一枚晶莹的甲鱼蛋,比鹌鹑蛋略小的蛋体裹着细沙,在掌心滚出一道浅痕,他身后的收纳盒里,几百枚蛋已码放整齐。
每年4月至9月,是甲鱼快速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甲鱼大量产蛋的黄金期。在斜溪村生态甲鱼养殖基地,随处可见工人们挖蛋、抓鱼、装箱、运输的忙碌身影,个大肥美的甲鱼,成为撬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支点。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废的鱼塘。因年久失修,斜溪村原有的400余亩鱼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如何让闲置资源“活”起来,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增量”?全南县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模式,盘活沉睡多年的鱼塘,引进丰淼农业有限公司落户斜溪村,流转村民的鱼塘205亩,并将村集体的120亩鱼塘租赁给该公司,推动生态甲鱼产业向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策的加持。全南县建立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管理机制,发放项目扶持资金1000余万元,扶持甲鱼产业安家落户,探索“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引导村民学习甲鱼养殖技术,让农户参与养殖,由企业提供种苗、饲料、技术等,对农户产出的甲鱼保价收购,辐射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让昔日荒废鱼塘化身为今朝致富基地。
“养殖甲鱼需要良好水质,全南生态条件好,水质检测是国家一级,养出来的甲鱼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一公斤卖到240元还供不应求,市场需求极大。”丰淼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何振辉说,现在基地养殖面积达1000余亩,年产甲鱼180万公斤,年产值达1.2亿元,主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
炎炎夏日,记者来到全南县中寨乡金苒鸽文化产业科技园,只见错落有致的养殖大棚排布在山峁间,鸽棚内一排排鸽笼传出“咕咕”的鸽叫声,自动喂料机缓慢滑动,鸽子争先恐后地啄着鸽粮。
“这里以前是座废弃的矿山,没想到还能变成鸽棚,我们村很多村民在这里做工,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人,非常满意。”中寨乡中寨村村民钟冬梅一边调配饲料,一边和记者说,自己每月到手工资有4000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全南县瞄准农业龙头企业,引进金苒鸽业,盘活废弃矿山,在中寨乡建成鸽棚50座,并修建通往养殖基地的道路,交由金苒鸽基地经营使用,采取“资金入股+专业运营”方式链接全乡8个村,有效解决产业薄弱村村集体经济增长的难题,为村集体经济“造血赋能”。
全南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全产业链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食品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集中发展,推动畜禽孵化、标准养殖、屠宰分割、熟食加工等肉鸽产业链条在全南“开花结果”,形成品质农业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放大区域品牌效应。
“现在年均出笼肉鸽300万羽,年销售额达6000余万元,带动当地村民就业超过2000人,每年户均增收超5万元。”金冉鸽业总经理赖伟东告诉记者,公司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和产能,形成全方位的联村带农局面。
如今,水产养殖、有机蔬菜、芳香花木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在全南县遍地开花,在一条条农业产业链上,越来越多的“庄稼人”变身“产业人”,推动“资源”变“资产”,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202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9万元,增速居赣州市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