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该不该“算小账”?

近日,“山西大同市2位环卫工人4小时翻8吨垃圾帮游客找回儿童手表”一事引发网友热议。2位环卫工人、4个小时、8吨垃圾——就为了一块儿童手表。这事值吗?有人觉得小题大做,有人追问“有没有给加班费”,更有人怀疑“失主有特殊身份”。不久后,官方澄清:求助的失主是一位普通游客,手表有定位能发声,搜寻作业在室内,环卫公司还要设立“助人为乐”基金,给此次事件涉及的两位环卫工人奖励。这事看似圆满收官,却给城市管理出了道现实考题:公共服务该不该“算小账”?
我们首先得给大同环卫工人点个赞。大热天在垃圾堆里“海底捞表”,这份实诚劲儿确实难得。但点赞之后得琢磨:今天能翻8吨垃圾找手表,明天要是有老太太把金戒指掉进下水道,是不是得把全市下水道翻个底朝天?城市每天流动着成千上万的物品,要是每个失物都这么“不计成本”地找,恐怕把环卫工人累成陀螺也忙不过来。这就好比家里孩子丢了个橡皮,家长总不能把地板撬了找,毕竟过日子得讲究个“性价比”。
但话又说回来,城市管理要只会拨拉算盘珠子,那跟冰冷的办事机器有啥区别?去年,为听障女童急寻人工耳蜗,河南焦作全城接力;今年,湖北建始公交司机为救发病乘客连闯红灯。这些事要按“成本核算”早该叫停,可正是这些“不划算”的举动,才让城市有了人情味。这些“不划算”,是城市里最珍贵的隐性资产,它攒下的不是数字,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联结。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做不做,而在怎么聪明地做。笔者建议可以建立“失物搜寻分级制”:针对钥匙手机之类的日常用品,可以调监控查轨迹;对于救命药品、助听设备等重要物品,启动快速响应;如果是儿童手表这类普通物品,不妨先评估找回可能性,有定位能发声的可以找,要是已经进入了粉碎机的就坦诚相告。
大同市要设“助人为乐”基金是好事,但钱该怎么花得有讲究。与其事后奖励,不如给环卫工配个金属探测仪;与其大海捞针,不如在垃圾中转站装个智能分拣设备。笔者想起长沙有个小区为守护业主“头顶安全”,安装了几十个防高空抛物摄像头,成本不高,却让居民安全感倍增。公共服务得有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既不当甩手掌柜,也别做冤大头。
总之,城市管理是门平衡的艺术。太计较成本就成了冷漠的办事机器,太不讲效率又会陷入“感动自己”的怪圈。我们既需要环卫工人翻垃圾找手表的热忱,也需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响应机制。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不妨先问问:这东西非找不可吗?有更聪明的找法吗?找到后能形成制度经验吗?把这三个问号拉直了,公共服务才能在温度与理性之间达到平衡。
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