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公职身份”岂能成为“流量密码”

2025-07-16 17:05 阅读
大江新闻原创

  近日,河北衡水枣强县民政局原副局长张某,以“张先生(原公务员)”为名在抖音发布11条短视频,配文“曾经是张局,现在做抖音”,视频内容多为街头跳跃,如此“无厘头”内容加上“公职身份”,引发网友质疑其“博眼球”“炒作”。目前,该账号作品已清空,名称也已更改。

  从公开信息看,2019年张某因故意伪造国家机关印章、非法制作国家机关证件,侵犯了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信誉,被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本应低调反思、重新融入社会的他,却反其道而行之,高调利用“前公务员”身份在网络平台制造话题,试图以此获取流量。

  公务员身份特殊,其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言行更关乎政府机构的形象与公信力。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对公职人员的言行有着严格规定和限制,在公序良俗层面,社会对公务员群体也有更高道德期待。即便离职或因违法犯罪失去公职,曾经的身份依然会被公众关注。这意味着,公务员即便不再任职,其行为也不能肆意妄为,仍需顾及对公职群体形象的影响。

  虽然目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禁止使用过往职务身份进行网络活动,但张某利用“前副局长”身份博眼球,视频评论区充斥着对其犯罪过往的讨论,这种将违法犯罪经历与公职身份捆绑,当作流量“卖点”的做法,伤害了公职人员的整体形象,也违背了大众对公职人员的正面认知。长此以往,可能损害公务员队伍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此外,公职人员的行为具有一定示范效应。若任由张某这样的行为得逞,可能会让一些人产生不良示范认知,认为即便违法犯罪,也能通过消费公职身份获利,消解司法惩戒的严肃性。

  此次事件也为公职人员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敲响了警钟:公职身份的公共性,不会因离职或犯罪而彻底消失,其道德责任和社会期待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无论何时,前公职身份都不是流量筹码,不应成为博取关注的工具。唯有坚守这一底线,方能守护好公职群体的整体形象与公信力,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和社会风气。

  (董乔楠)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