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话初心|一支红笔记录红色广昌

2025-07-16 05:57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钦

  7月3日下午,烈日炎炎。在广昌红色文化研究会办公室,头发花白的胡叔敏戴着眼镜,身穿灰蓝色polo衫伏在案前,手握红笔,紧皱眉头,正一丝不苟地校对手中的稿件……“我们最近在编撰第四本书《广昌路上纵横谈》,预计八九月份出版。”胡叔敏满脸期待。

  今年75岁的胡叔敏是一位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1976年毕业于江西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宁都师范学校、中共广昌县委党校。30余载教学生涯中,他创新教学方式,常把鲜活的革命故事搬进课堂,培养的干部学员遍布县城、乡村。

  退居二线的胡叔敏看到一些关于困难家庭青少年的新闻,很着急,总想做点什么。2007年,他出任县关工委第一副主任兼报告团团长,热心开展帮扶帮教工作,为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少年提供就学、医疗等帮扶。“是党的温暖伴我成长,现在我要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胡叔敏说这份信念源于他的切身经历:父亲幼时曾受政府帮扶,他自己也依靠助学金完成了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业。“如今能代表政府传递这份温暖,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

  “广昌红色文化底蕴丰厚……”这是胡叔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投身红色文化事业的初心与底气。广昌素有“中央苏区北大门”之称,革命战争时期曾发生过多次重要战斗,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2022年初,年过七旬的胡叔敏受广昌县委邀请,毅然担起传承红色文化的重任。同年1月28日,广昌红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胡叔敏担任会长。为深入挖掘广昌县的红色文化资料,进一步丰富研究素材,3年来,胡叔敏带领团队跋山涉水,深入广昌及赣南、闽西、桂林等地的革命遗址。2024年10月,在桂林市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面对镌刻着195位广昌籍烈士英名的纪念碑,他深深三鞠躬,静静伫立,无声致敬。

  2024年4月,胡叔敏接到通知——8月要召开广昌战役与长征决策学术研讨会,希望《广昌路上红烂漫》这本书能与参会的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见面。胡叔敏立即召集全体研究人员开会。“同志们,我们打一场硬仗。”胡叔敏推了推老花镜,“不仅要完成这本书的校对出版,还要确保罗家堡和高虎脑两个展馆的布展工作同步推进。”

  接下来的日子,研究会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两个展馆20余万字的布展文案,他坚持把关每一个细节——从展馆整体设计到题词装裱,从史料考证到展板校对。在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碑记修改过程中,为了确保每一个字都准确无误,胡叔敏顶着烈日往返县城和展馆多趟。

  2024年7月的最后一天,出版社终于送来《广昌路上红烂漫》的样书,两个红色展馆也顺利完成验收。8月底,学术研讨会如期召开,与会专家对研究会的工作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时,胡叔敏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了几个月来最舒心的笑容。

  “您打算干到什么时候呢?”采访当天,记者忍不住问道。

  “干得动就继续干。”胡叔敏轻轻抚摸着桌上已经出版的《浴血广昌1934》等3本著作,“广昌的红色故事太多了,我想尽自己一点力,多记录一个红色故事,年轻人就多一份精神养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