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豆子的“七十二变”!江西这个镇乡村振兴有妙招

2025-07-16 06:15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原标题:

一粒豆子的“七十二变”

——湖口县流芳豆香小镇的乡村振兴密码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亚婧

  走进湖口县流芳乡青年村的百豆园,就像置身于一个豆类“活态博物馆”。田垄间,各种各样的豆株舒展枝叶,小小的豆荚点缀在叶底。

  “这里,每个大棚有15种豆子。这是黄豆,这是野大豆……”青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论和带着一群大学生辨认豆种,大家弯着腰仔细观察,笔记本上画满豆株的形态。

  近年来,流芳乡以豆为媒,打造集种植、加工、研学、文旅于一体的特色产业体系,探索出了“一粒豆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特色发展之路,先后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国家级科技小院、省级特色小镇等2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

  从偏远乡镇到远近闻名的豆香小镇,一粒小小的豆子如何迸发出乡村振兴的巨大能量?7月10日,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在江西芳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包装凤凰卷。通讯员 裘兆宇摄

  一粒豆子孕育一个产业

  “我的理想是长大了当老板,主要是做豆腐”

  “做豆腐最保险了。做硬了是豆腐干,做稀了是豆腐花,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没了是豆浆”

  “我觉得做豆腐是万无一失的发财之路”

  …………

  走进流芳豆文化产业园的展厅,记者就被电子屏幕上的一篇小学生作文吸引了目光。这篇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不仅道出了豆产业强大的可塑性,更折射出流芳乡将“小豆子”做成“大产业”的生动实践。

  流芳乡地处鄱阳湖畔,气候温润,土地肥沃且富含硒元素,有着悠久的大豆种植历史,产出的大豆颗粒饱满、色泽金黄、蛋白质含量丰富。目前,全乡大豆种植面积4000余亩,核心试验基地面积约1000亩。

  2019年,是流芳豆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彼时,虽然这里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豆,但仍延续着传统耕作方式。“守着‘金豆子’却卖不出‘金价钱’,我们很着急。”流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磊说,“要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必须走产业化、品牌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围绕这颗“金豆子”,流芳乡开始了一场产业变革。第一步,就是让产业链“长”起来。2019年开始,流芳乡锚定生态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营销、豆文化传播“四化一体”目标,启动豆文化产业园建设。2020年底,流芳豆文化产业园建设完成,园内建有2.8万平方米综合楼和厂房,先后引进江西鑫农康、芳洲食品、美泉莹电商等18家相关企业,推出豆制产品30余种,一个集大豆科研试验、品种繁育、加工销售、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逐渐成形。

  流芳乡持续发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豆为媒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全方位提升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服务,做大做强“鄱阳湖畔·中国豆乡”品牌。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实践基地,设置大豆科普讲解、豆蜗牛养殖、古法磨豆浆、大豆种植体验等多种精品课程,吸引中小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同时,充分发挥省级乡村振兴学院平台,积极举办或承办农业培训。此外,深入挖掘豆类美食文化内涵,研发各类豆宴菜肴50余种,通过举办流芳豆文化美食节等活动,全力打造色香味俱全的“湖口全豆宴”,唱响“美食IP”。

  一粒豆子带动一方百姓

  去年6月,江西美泉莹商贸有限公司打造的本土新品牌“乔芳姑”上线,主要产品为绿豆糕、馅饼、月饼等以优质豆类为原料的糕点,凭借高质量的制作工艺、低糖健康的特色,迅速成为市场的“新宠”。

  近期,企业负责人宋论泉正带领团队紧锣密鼓地备战中秋旺季,从原料采购到包装升级,从产能提升到营销策划,每个环节都热火朝天。“暑期开始,天天都有‘三下乡’的大学生来帮忙。”宋论泉说,“他们有的在直播间带货,有的在仓库分拣,有的在实验室参与新品研发,用独特的视角推动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作为土生土长的流芳人,宋论泉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在他的企业里,95%的员工都是本地乡亲。“我们就是要让村民在‘家门口’挣到钱。”宋论泉说。

  盛夏时节,江西芳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豆花、冰豆沙等消暑产品迎来销售高峰。“近期持续高温,我们的产品很俏销,仅仅一款豆花每天就能生产上千份。还有我们的冰豆沙,坚持使用优质绿豆,配料表干净,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口感绵密丝滑,深受消费者喜爱。”总经理林文星说,产品卖得好,流芳的豆产业集群也发挥了良好的带动效应。自2020年投产以来,企业销售额连年增长,2024年产值突破200万元。

  包装车间,工作人员熟练地将新鲜制作的豆花、冰豆沙、凤凰卷等分装打包,这些产品当天就能送达周边县(市、区)。柳娟是流芳乡青年村村民,也是芳洲的第一批员工。“这里离家近,骑电动车十几分钟就能到家。”柳娟说,“现在每月收入至少有2000元,最多能挣4000元,还能照顾家人,比之前在外务工强。”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村民受益。流芳乡豆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也为乡村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创造了良好环境。“目前,流芳豆文化产业园吸纳了700余名本地及周边村民稳定就业。”张磊介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产业园二期建设。二期将采用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以我们的好生态为招牌,进一步招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扩大集群效应。建成后,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一粒豆子激活一片热土

  采摘、分拣、包装……眼下,青年村的菌菇迎来丰收季。菌菇种植基地内,菇房可种3万包菌种,每年能收获两茬,年产值达10多万元,有20多名村民务工。除了菌菇,该基地还种植了一批灵芝,采摘后准备销往湖南、安徽等地。

  “我们的菌菇都是用豆渣种出来的。”石论和介绍,将秸秆、树枝等农林废弃物粉碎后,加入豆渣等辅料,搅拌混合再经机器装袋便制成了可为菌菇成长提供养分的菌包,高温灭菌后注入菌种就能送去基地进行生态出菇。废弃菌包还可加工成有机肥,用于大豆种植,实现绿色生态循环。

  过去,豆制品加工产生的豆渣因含水量高,运输难,处理成本较高。通过这样的方法,豆渣“变废为宝”,实现就近利用,不仅减少了企业的处理成本,还成为菌菇种植的优质原料,降低成本,可谓双赢。

  把每一粒豆子都“吃干榨净”。以豆文化产业园辐射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流芳乡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基础上,打造“一村一工厂”,引导各村独立或参股建设豆酒、豆酱、豆参、豆卷等多个项目,吸纳村民就业700余人,产业链延伸岗位2400余个。目前,有4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同时,全乡6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园区运营公司共同组建九江流芳强村控股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运营,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

  为了进一步延伸豆产业链,流芳乡围绕豆文化做起了“大文章”,充分挖掘本地大豆种植文化,利用沙港小学闲置资源建设研学住宿基地,积极对接高校暑期“三下乡”、中小学社会实践、大豆科普等活动,引导学员及游客体验大豆种植、豆蜗牛饲养、手工豆腐制作以及参观加工生产线,让学员和游客在“游”中“学”、在“学”中“乐”。

  在豆产业的带动下,流芳乡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豆文化资源,该乡大力推进无动力乐园和豆民宿建设,持续完善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通过“园区+研学+民宿”的模式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带动村民参与民宿产业,将“小而散”的民宿做成“精而美”产业集群。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