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江西书院文化存得住、活起来、传得开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深入推进,数字技术正从生产生活领域向文化领域深度融入,成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播的重要引擎。江西省坚定不移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将书院打造成赣鄱优秀文化体验地,把书院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纳入“数据要素×文化旅游”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书院文化的存续、活化与传播提供了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今年4月,江西省开展的首届书院文化会讲活动,聚焦书院文化“以文化人、以文润心”的时代价值,探索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强调要以匠心护文脉、以研究通古今、以育人传薪火、以融合开新局。当前,面对移动互联、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浪潮,江西书院文化的活化与传承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让江西书院文化真正实现存得住、活起来、传得开,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让千年书院文化存得住,除加大实物保护力度外,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是有效途径。首先,书院文物与古建筑的数字化,可以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加以实现。以白鹿洞书院为例,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林珲团队,利用GIS测绘、激光扫描与三维建模,复原了宋明清及现存书院三阶段数字场景,打造出VR白鹿洞书院1.0(宋白鹿洞书院)、2.0(明清白鹿洞书院)、3.0(现白鹿洞书院)版本,使文物保护实现从“物理留存”向“数据永存”跃升。其次,书院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可搭建文献数据库。如江西省图书馆在其官网上为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象山书院、白鹭洲书院四大书院建立了江西书院文化专题数字资源库,可查阅检索书院介绍、历史人物、文献古籍、文学研究、书院图片、书院视频等资源内容。此外,全省应依托省市县三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向社会共享数字化资源,提升书院文化保护效能。将历代书院文献、碑刻、藏书目录等海量文献数字化,实现高分辨率扫描、全文检索、虚拟翻阅等功能,让用户可线上“一键调阅”、远程智享,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深度融合。
让书院文化活起来,关键在于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场景。数字化保护为资源留存奠定基础,沉浸式体验则是点燃大众兴趣的关键方式。近年来,江西多地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融入书院文化场景,打造沉浸式研学空间,推动“文化景观”向“学习场域”转化。江西财经大学VR现代产业学院师生联合开发的“VR白鹿洞书院”互动项目,通过3D引擎还原书院建筑与讲学空间,用户佩戴VR设备即可进入明伦堂、报功祠、藏书阁等虚拟场景,自主触发人物讲解,模拟古代文士读书作画情境,VR手柄书写的文字还能拍照留存,增强沉浸感。吉安白鹭洲书院博物馆借助数字化技术,搭建了互动体验区,设有字帖临摹屏、状元答题闯关系统、幻影成像历史讲堂等,深受青少年和游客喜爱。馆内展示“庐陵八俊”文脉溯源与科举文化风貌,采用多媒体演示、场景复原、微缩模型等形式,让书院文化真正“动”起来、“趣”起来,这些都是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鲜体验感。书院文化活化还需要创新内容与形式。一是丰富研学教育功能。在鹅湖书院等重点场所,依托线上学习平台,开发“国学经典研读”“书院礼仪体验”“宋明易学研究”等系列微课程,将传统讲学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满足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多元学习需求。专家团队根据学段和兴趣,设计互动任务、知识闯关和线上打卡模式,提升文化活化的参与度与实用价值。二是联动文化旅游融合。借助数字导航与智能导览系统,江西多个重点书院被打造成“城市文化客厅”,纳入“千年文脉润赣鄱”旅游线路,未来游客可通过手机小程序预订研学项目、导览讲解和主题民宿,实现沉浸式文化体验,有效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激发社会多元参与。省内多地成立书院研究会、书院文创联盟,与高校、企业、社区合作,开展“书院大讲堂”“书院映像微电影”“书院非遗技艺体验”等活动,鼓励各界力量共同参与书院文化活化,形成政府引导、学界支撑、社会协同的立体化推进格局。
让书院文化传得开,需构建多元化传播矩阵与社会化参与机制。数字化传播是推动书院文化出圈的重要支点。一是深耕短视频与微纪录片。借助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围绕书院故事、理学大家、刻板工艺,制作精美微视频和短剧,讲述书院典故与文化价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江西书院文化短视频大赛,以赛事孵化优质作品,提升全民参与度与二次创作热情,让传统文化以更具现代感的碎片化内容触达人群。二是强化媒体矩阵联动。整合江西省主流媒体报、网、端舆论阵地,开设“数字书院”专栏,联动全省核心媒体与新媒体矩阵,推出深度图文报道、专家访谈与在线直播课堂,邀请学界权威与文创先锋共话书院文化。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渠道分发,扩大传播覆盖面与影响力。三是激活社会化用户生成内容(UGC)共建。倡导社会公众通过线上点赞、打卡分享、点评征文、文创设计大赛等形式参与,引导公众生产内容、分享体验,建立数字书院共同体,形成以UGC为核心的传播新生态,促进书院文化在大众中活起来、火起来,在点赞、转发与互动中不断放大文化传播效应。
周行 张珠林
(作者单位:江西水利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