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少年到艺术使者 江西籍画家胡才春的多彩人生
江西日报特派全媒体记者 史港泽 卢勇
近日,记者来到北京市通州区宋庄艺术小镇江西籍画家胡才春的画室。推门而入,一幅幅以江西风景为主题的国画作品呈现在眼前。此时,胡才春正在进行绘画创作。从乡村少年到艺术大师,胡才春的故事里,有对艺术的执着坚守,有对家乡的深沉热爱,更有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
乡村沃土孕育艺术梦想
1964年,胡才春出生于余干县白马桥乡山源村。8岁时,凭借一幅稚嫩的《向日葵》绘画作业,胡才春获得老师的夸赞,成了他艺术生涯的起点。
“那时候没有画具,作业本反面就是画布。”回忆起童年时光,胡才春脸上满是笑容。没有专业指导,他就对着课本插图临摹。初三那年,父亲带他拜访县文化馆的绘画老师,他才第一次知道什么是素描。“老师教我如何用铅笔表现‘三面五调’,那感觉像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胡才春感慨道。此后,在家人和老师的支持下,胡才春开始系统学习绘画。1980年胡才春高中毕业,考取了江西省文艺学校美术系。在文艺学校的三年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不仅在美术专业上精进不休,还广泛阅读文学作品,让文学与艺术相互滋养,为未来的创作之路筑牢根基。
北漂逐梦淬炼笔墨人生
1996年,胡才春前往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进修期间,他像海绵一样汲取养分,课堂上跟着名家研习国画,课后泡在美术馆里临摹经典,周末背着画夹去公园写生。他还利用业余时间为《中国校园文学》杂志撰稿、画插图。
1997年,他与几名同学在中国美术馆参与联展,胡才春作为青年画家初露头角。进修结束后,他返回家乡,继续夯实基础。2000年,胡才春再度奔赴北京,正式开启北漂生涯。先后在北京力迈学校、徐悲鸿中学、清华附中等院校任教,培养了许多优秀学子。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多元探索,在绘画、书法、文学、摄影等领域均取得不错的成绩。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作,2015年初,他选择来到艺术氛围浓厚的北京市通州区宋庄艺术小镇,成为一名自由画家。
艺术为笔书写文化担当
胡才春始终情系家乡,将对江西的热爱融入每一幅作品。上饶的三清山、望仙谷等美景,在他的笔下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他创作的《三清仙境图》以三清山姐妹松为原型,将江西的灵山秀水浓缩于笔墨之间,2024年3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收藏,成为宣传上饶的一张文化名片。他还积极投身于红色文化传承,深入江西多所学校开设公益美术课,用画笔生动描绘方志敏等先烈形象,将美术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
在国际文化交流舞台上,胡才春是一名活跃的文化使者。他多次前往巴西、墨西哥、喀麦隆等国驻华大使馆以及欧洲多个国家举办画展,传播中国文化。今年3月1日,在喀麦隆驻华大使馆举行的文化交流活动上,他展开长卷《上饶风光》,生动介绍家乡美景,赢得外国友人的高度赞誉,并被喀麦隆驻华大使馆聘为特邀文化顾问,成为中非文化交流使者。近两年,他还积极牵线搭桥,促成20多家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交流,让艺术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