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便利店”竟然“卖护身符”?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六十六届成员国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保护优秀案例示范点调研项目——《IP与创意产业景德镇故事》正式向全球推介,景德镇陶瓷版权保护成果展同步亮相。千年瓷都景德镇让手艺有了“护身符”,走出了一条陶瓷文化传承保护与行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老师,这款釉上彩的莲花纹茶具能登记吗?”“现在登记,多久能够拿到证书?”“如果我的作品被仿冒了,能通过这个维权吗?”位于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的陶溪川版权服务站常排起咨询的长队。服务站提供版权“即时审核+电子证书”服务,被亲切地称为“版权便利店”。不出陶溪川就能拿到版权证,好政策给予了创客们“稳稳的安心”,更让版权登记保护意识进一步深入人心。

▲陶溪川文创摊位游人如织
版权保护激发了产业澎湃动能,更成为产业升级的“金钥匙”。陶溪川文创街区汇聚创客2.9万余人,引进品牌企业和知名机构600家,累计研发并登记原创作品6.3万款,创立品牌3000余个,极大提升了陶瓷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2022至2024年,景德镇市版权登记量从19295件跃升至41815件,增速位居全省前列。这背后,是11个覆盖市县两级的版权服务站织就的“保护网”。如今,6万“景漂”创客在此扎根,社交平台处处可见景德镇的“安利帖”印证着这座城市的满满活力。
“技术智囊团”筑牢版权盾牌
当“等灯”陶瓷灯设计者捧着胜诉判决激动不已,曾因“仿冒乱象”而被浇灭的创意热情正被重新点燃。这款将传统青花瓷与现代灯具融合的作品屡遭仿冒,维权艰难。景德镇知识产权法庭创新性提出了“整体艺术美感比对法”,对于使用传统元素的作品,在设计布局、艺术氛围塑造上的创新性给予肯定和保护,为打击抄袭者提供了依据,让陶瓷匠人们吃下“定心丸”。

▲左:陶瓷灯原版作品,右:盗版作品
类似这样的创新工作,在景德镇知识产权法庭还有很多,这里曾解决了多个知识产权的棘手案例。景德镇知识产权法庭庭长张春红翻开案卷:“去年审结570件知产案,平均调解周期缩短40%,秘诀就是‘陶瓷技术调查官’制度”。
陶瓷技术调查官作为行政裁决和司法审判的辅助人员,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充当法官的技术“翻译”,从专业技术角度给出判断,参与知识产权技术事实查明工作,破解审判过程中专业鉴定人才不足的难题。目前已组成由46名跨领域专家委员与18名陶瓷技术调查官构成的智囊团。技术调查官通过实物比对、釉色工艺、设计理念等专业分析鉴定,助力案件判定,以其专业性为版权保护提供新“护盾”。
数字版权激活艺术价值
近日,柳学健陶瓷版画首发仪式在景德镇国家陶瓷版权交易中心举行。陶瓷版画是指通过获取知名艺术家的艺术品版权,使用数码技术扫描后复制在陶瓷复版上烧成的作品,是一种绘画艺术与陶瓷结合的新型版画类型。每幅作品均取得艺术家高清数字版权授权,采用国际版画标准限量发售,这种跨界创新不仅赋予作品独特的收藏价值,同时破解了传统陶瓷版画流通渠道窄、辨识度低的痛点。

▲景德镇国家陶瓷版权交易中心业务办理现场
坐落在昌南新区名坊园的景德镇国家陶瓷版权交易中心是由国家版权局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一家面向特定行业的国家级版权交易中心,也是全国唯一一家陶瓷领域的版权交易中心。
陶瓷版权交易中心不断拓展业务和服务边界,上线“昌南艺数”平台,推出“艺术家+内容+版权+实物+拍卖”的多元业务形态;版权综合服务平台在江西省版权登记体系内首次引入区块链技术,让版权登记、存证上链并同时颁发《版权登记证书》《区块链存证证书》,更好地保护版权所有者权益……“2024年,陶瓷版权交易中心完成版权登记近1.6万件,综合交易规模突破1.8亿元,先行先试取得初步成果。”景德镇国家陶瓷版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胡博表示。
从街头作坊的“数字护身符”,到遍布全城的“版权便利店”;从法庭上守护创新的“技术天团”,到交易中心里破亿的版权流转——景德镇正以版权为笔,在陶瓷这片沃土上书写着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