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品”实为瑕疵品,标签化叙事不是营销创新

2025-07-11 07:14 阅读
工人日报

明明是瑕疵水果,却通过“改名换姓”在互联网迅速走红——据报道,眼下正值桃类水果集中上市,一种表皮乃至果肉带有裂痕的“爆炸桃”在网络走红,销量激增。专家表示,所谓“爆炸桃”实为因品种特性、天气影响或管理不当导致的裂果,一般被视为瑕疵品,很少在线下渠道销售。一些商家宣称其为“稀有产品”、“甜到爆炸”,让消费者误以为是新品种。

近年来,水果通过“改名换姓”“制造噱头”成为网红产品,以虚假宣传掩盖真实品质的情形屡见不鲜。

明明是因为各种原因“长残”的瑕疵水果,却被包装成“甜6倍”的“稀有品种”;明明裂缝容易藏污纳垢、加速腐败变质,却被宣传为“裂缝越大越甜”……在商家煞有介事的卖力吆喝下,消费者很难不相信。“爆炸桃”销量短时间内激增,就是很好的例子。

电商平台销售的“爆炸桃”。

“爆炸桃”成为网红商品的路径其实是当下营销套路的一个缩影——“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换句话说,在某些商家眼里,商品本身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二落点”,即营销时能编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并且让消费者愿意相信和掏钱。

比如,普通梨经高温加工被包装成“藏乌梨”,宣称来自青藏地区;贵妃芒的畸形果被冠以“辣椒芒”之名在线上售卖;普通黑葡萄涂上油脂,摇身一变成为“嘉宝果”哄骗不明就里的消费者……

这些“普信商品”(注:很普通却十分自信)的共同点是“标签化叙事”,即先立个特殊的“人设”,再编个特别的背景,然后讲一堆“有的没的”的故事,“情怀”就出来了。而这些操作,都是为了掩盖商品本身的普通、不足甚至瑕疵,进而换取流量、打造“高端局”。

令人遗憾的是,除了部分水果等商品常用上述方式忽悠消费者外,一些“正规军”产品也时常“打不过就加入”,由此带来的伤害则更深远。比如,很多知名产品都通过注册商标拥有了自身独特的IP,然而,现实中很多商标却“仅供参考”,甚至主打一个浑水摸鱼,诸如“一品牛肉干”实则是“一品牛”牌的猪肉干等案例不胜枚举。

 

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从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制造噱头,到虚假宣传、诱导消费,再到利用信息差、空间差开展不公平交易、不公平竞争,这些营销套路的本质是通过“文字游戏”“擦边”更优质的产品,进而获得溢价,背后是对消费者的一场场精心算计,最终不仅侵害消费者利益、透支消费者信任,还扰乱市场秩序,折损商标注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当这类操作能换来真金白银且屡试不爽,显然会形成负面激励作用,让套路产业化运作成为日常。比如,有些平台商家已经开始公然销售瑕疵商品营销课。一旦优质产品长期处于不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消费者一再被卷入“标签化叙事”营造的陷阱,网络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或许都将面临灾难性影响。

营销套路大行其道,表面是竞争内卷,实则是竞争失序。在“突围”的过程中,各出奇招本无可厚非,但绝不能让颠倒黑白击穿法律、道德和基本认知的底线——满嘴跑火车与营销创新是两回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