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赣鄱|回归“田野” 爱上乡村
2024年5月,我们曾策划过《纯真之眼·同行——少儿美术实践展》,以乡村为大主题,倡导孩子们在实践过程中认识乡村、理解乡村、热爱乡村。通过这次艺术展示和乡村文化创新,我们获得了一次加强城乡青少年与乡村链接的宝贵实践经验。
我们带领孩子们深入乡村,亲手触摸农具的质地,感受它们的重量;走进农田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邀请农民讲述农耕的故事。在展览现场,我们把农具、稻田移入展厅,孩子们的作品融入稻田氛围中,让观者有一种“在田野”的感受。在感受孩子们作品创造力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孩子们在实践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在实践中,他们通过学习文化经典,建立了对乡村的文化理解。
如何让当代青少年理解《天工开物》著作的魅力?如何让他们体会赣鄱大地作为鱼米之乡的意义?
只有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老师带同学们解读《天工开物》中关于水稻种植的《乃粒》篇,同时,让孩子们到乡村看农具和种植的劳动场景,学生结合所见、所学、所想创作出他们理解的农业种植,最后,再以青花瓷板的方式将作品呈现出来。通过室内外的美术实践,学生深入了解了粮食的生产过程,践行着江西的艺术特色,也理解着中国的经典文化。
《农具创想》是孩子们对传统农具进行改造的创意作品。这些农具在《天工开物》中都有所记录,他们结合自己对农具的想象,将农具改造成大昆虫、大机械装置等形式。这种突破物体本身实用性的想象,不仅要对物体本身足够了解,还要体现出独特的想象。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这些作品的展示,我们更加坚信根植于田野的想象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这种想象不仅能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文化和传统,还能够激发他们对乡村、对土地的重新认识,为他们的未来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展览并不是目的,而是展现孩子们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和成长。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们开始欣赏乡村的自然风光,感受乡村的宁静和美好,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理解农耕文化的价值,也开始思考如何多元地看待乡村与城市的社会生态……
乡村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景观。它们以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特色农产品等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大部分乡村仍然保持着安静的状态,根植于乡村文化的内容还是相对较少;许多乡村在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表面的景观打造,而忽视了乡村文化的内涵挖掘和传承。这种“景观化”往往使乡村沦为视觉符号,游客的参与停留在拍照、购物等表层互动,缺乏对农耕和乡土的深度理解。
数字时代加剧了青少年与乡村的疏离。电子设备和虚拟世界成为主要信息源,即便身处乡村,大部分青少年也更倾向于通过屏幕获取娱乐,而非与自然互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在吸引年轻一代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土地对于青少年的独特魅力。当城里的孩子们走入田野,他们会发现昆虫的奇妙世界,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过程,感受时间和气候的变化。这些体验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探索,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田野中,青少年亲手种植作物,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了解生态系统的奥秘;感受四季的更迭,体会自然的力量。这一切都在滋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当青少年对土地产生兴趣时,探索和热爱便成为可能……
在乡村里成长的青少年也是一个巨大的群体,对他们而言土地再熟悉不过了。他们通过电子设备了解外面的世界。那么,如何让这些乡村儿童重新发现土地的乐趣呢?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要有人愿意回到乡村,重新挖掘乡村的活力。开展少儿美育实践,让孩子和乡村建立链接,是为乡村振兴提供后续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我们的努力,是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曾经参与过乡村美育实践的孩子们,将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乡村的发展和挑战,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为乡村带来不一样的鲜活生命力。
当代青少年与乡土的链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探索和学习的空间。
少年强则国强,希望我们的青少年能在阳光和田野中成长为自强自信的一代。
□ 张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