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少喝酒、多喝‘墨’”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少喝酒、多喝“墨”,曾经是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叮嘱,也是上级对下级的深切期望。近期,中央层面通报的几起违规吃喝致死事件,让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少喝酒、多喝“墨”这个话题上,引发深刻思考。
在中国文化中,喝酒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习俗。它不仅是社交场合中的重要元素,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活的压力,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古人常以酒会友,“无酒不成宴席”的观念深入人心,酒在融洽气氛、加深情感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曹操感慨“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豪言“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些千古名句都体现出酒在文学创作、情感表达和日常生活中的独特地位。然而,凡事皆有度,一旦饮酒过量或者饮酒的初衷发生扭曲,就会带来诸多负面效应。从中央及部分地方的通报情况来看,一些酒局沦为利益交换的温床,隐藏着风腐问题,最终导致的是生命之殇、法律制裁、前途尽毁、财产损失、家庭破碎、单位蒙羞,尤其是人民公仆形象被严重玷污等惨痛后果。
再观“喝墨”,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饮用墨水,而是象征着读书学习。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和阅读,个人能够丰富知识储备,提升自身技能,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东汉时期的张芝,为了练就一手好书法,坚持在池塘边挥毫泼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使池塘的水都变成了黑色,留下了著名的“墨池”典故。这种为追求知识和技能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去实现自我价值。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关键时期,我们不妨重新审视自己的修行,认真权衡喝酒的利弊,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把个人的情趣从酒杯中转移到书香里,手捧一卷,操持雅好,品味喝墨的乐趣。在新形势、新环境、新任务、新目标面前,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意识,珍惜宝贵的时光,珍惜奋斗的平台。在闲暇之余,可以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的厚重;走进教育馆,追溯信仰的源头;走进图书室,畅游知识的海洋;走进村(社区),领略群众的智慧;走进培训班,汲取奋进的力量。也可以用读书会、艺术沙龙等活动来代替酒局,在知识的分享与创意的交流中,营造高雅的社交氛围。只要我们坚持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些庸俗的东西自然就会离我们远去。长此以往,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智慧得以增长,能力得以提升,群众的满意度越来越高,家庭生活也更加幸福美满。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让我们乘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东风,积极践行“少喝酒、多喝‘墨’”的理念,将其转化为个人的习惯和自觉行动,进而推动它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为构建更加健康、文明、和谐、进步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进贤县人大常委会 邓必勇 吴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