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检查单,不是“捞钱清单”
“一个手外伤的人,居然去检查内脏?”据媒体报道,近日,江苏34岁男子因手掌被玻璃割伤在宜兴市第六人民医院(宜兴市和桥医院)处理手部伤口,却被告知需要进行多项内科彩超检查。这份检查单包括前列腺、双肾、输尿管、膀胱、肝胆胰脾等多项看起来与外伤不相干的待检项目。这份打包式检查清单在网上炸了锅。
这起事件最刺眼之处,在于检查项目与伤情的脱节。手部外伤属于体表创伤,常规处理无非是围绕清创、缝合、破伤风预防展开。可这张彩超单上的前列腺、腹部检查,从医学逻辑上根本说不通。这种撒网式检查的操作,说白了就是过度医疗的老毛病又在作祟,正一点点吞食着医疗服务的初心。
医院辩称这是住院患者的常规检查,但这种说辞经不起推敲。医学检查应遵循“必要且合理”原则,住院患者确实需要接受血常规、尿常规等基础检查,但将前列腺检查强加于一个手部受伤的34岁青年身上,显然超出常规范畴。这种“宁可错杀一千”的医疗检查套路,不仅浪费医疗资源,更会加剧“看病贵”的民生痛点。
过度医疗早就不是头一回了。就说前不久曝光的全国首例过度医疗公益诉讼案,湖北黄石某医院抽查125份病历,居然有113份存在过度医疗问题:不该手术的做了手术,不符合条件的安排了手术,有禁忌证的也敢动刀。这种成体系的违规操作背后,暴露的是医德底线的滑坡和医疗监管的漏洞。当检查设备成了赚钱机器,手术刀变成捞钱工具,患者失去的可不只是钱包里的钞票,更是对整个医疗体系的信任。
为啥会这样?病根儿出在医院的激励机制上。一旦医院收入跟检查费挂钩,医生绩效和开单数量绑定,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就可能变成考核指标。医生变促销员,患者成了被推销的对象,医疗服务的公益属性被搅得稀碎。
破解这局面,还得多管齐下。医疗监管部门应当建立“检查必要性审查机制”。同时,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通过第三方风险分担机制,解除医生“多做检查保平安”的顾虑。更重要的是,得重塑医患沟通文化,并将选择权真正交还给患者。
说一千道一万,看病不是逛商场,医生接过的是患者的生命相托,哪能当成生意?面对不合理检查,患者既要勇于说“不”,也要理解医学的复杂性。建立医患沟通的新常态,唯有医生不拿检查当生意,医疗行为回归“必要且适度”的轨道,才能真正告别“手部外伤照内脏”的荒唐一幕。(陈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