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在江西|促成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不久前,上饶市2025年“书记部长进校园”暨招才引智系列活动(上海站)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举行。东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张佳宇,通过参加当天的现场招聘来上饶工作。经过慎重考虑,他将于6月正式入职江西红睿马钢管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机械修理储备干部。“转正后可以申请人才补贴,享受3年生活津贴。此外,购房还能享受4万元购房补贴的支持政策……”张佳宇对自己在江西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作为一家制造业企业,江西红睿马钢管股份有限公司需要的是与岗位相匹配的人才,以往招聘只能靠自己去联系高校。“这次活动由有关部门牵头,免去了企业繁琐的联络工作,也能帮助企业更加精准高效地找到需要的人才。”公司人事专员范菲菲说。
聚焦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我省各设区市、县(市、区)领导干部带头赴高校开展引才活动,并以相关高校为平台推介产业项目、政策等,吸引更多人才选择江西、更多项目落户江西。
南昌、抚州、宜春、上饶等地以航空、电子信息、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等当地重点产业需求为导向,前往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优势学科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较高的高校,吸引人才来赣创新创业,特别是吸引赣籍毕业生回乡发展。
洪轩今年31岁,是土生土长的赣州人。去年10月,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毕业后,他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洪都集团担任体系设计师,迅速适应角色转换,一头扎进装备体系技术的研发中。短短半年间,他便主持完成了2项预研课题申报,参与1项“双千计划”科研项目,独立撰写并提交1项预研项目指南,发表1篇SCI论文,申请1项国家发明专利。
科研人才潜心研究的背后,是有力的人才政策保障。“南昌对人才是真上心,既提供生活保障,又搭建干事平台。”洪轩说,除了市级人才补贴,集团还提供了协议薪酬、安家费、人才公寓等。更让他振奋的是,南昌正着力构建航空制造、民航运输、航空服务、临空经济“四位一体”的航空产业体系,全链条发力的产业布局为技术人才施展身手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遐想。
走进位于抚州高新区的江西中志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42台2米高的国产高精密数控机床正高速运转。顷刻间,一个个微米级精度的零部件已然成型。执行董事盛圣华指着智能化柔性生产线说:“我们将加工误差控制在头发丝直径的四十分之一以内。这种突破性技术创新,使得企业成功跻身美的、格力等龙头企业的供应链。”
这是抚州市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缩影。近年来,该市聚焦打造高端精密制造产业链,着力引进链上企业、创新资源和技术人才。一方面,该市招引了华启精密、迈朗精密、华尔拓碳素等一批高端精密制造企业落户;另一方面,引进高层次人才成立抚州高端精密制造研究院。去年5月12日,抚州在武汉大学举办专场引才活动,促成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与抚州高新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不到一年时间,抚州高新区成功获批2024年度江西省特色装备制造产业试验区(高端精密制造),并获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04专项”接续项目,实现我省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在我省,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南昌与同济大学合作建立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引育数十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孵化3家产业公司,成立3年营业收入超1.2亿元;景德镇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建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景德镇分院,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申请9项发明专利(授权1项),获得科技奖励4项;宜春引进南昌大学阳钢教授团队,完成棘胸蛙联合育种及产业化推广项目,亩产最高可达2500公斤,每亩利润达25万元。
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形成人才链强、产业链优、创新链活的生动局面。各地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的动人场景,正持续为我省“1269”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注入强劲动能。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瑞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