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AI代写作业”,保持思维生长的“痛感体验”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使用指南》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5月13日光明网)
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已经深入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人工智能技术毕竟是一种工具,没有善与恶的区分。正因如此,怎样让技术向好向善,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符合人类生活的价值观,去辅助人们去创新和创造,目前已经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重要议题。
只要动动手指,在聊天框里输入相应的指令,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获得一篇像模像样的作文;遇到麻烦的数学题,只需拍个图片上传,便可直接圆满答案……毫无疑问,AI已经嵌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不少孩子对AI产生了依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据媒体调查报道,近几年,AI工具向中小学下沉成为趋势,不少小学生发现了用AI完成作业的“妙处”,毕竟,用AI技术写作业,可以大量节省时间和“脑力”,为其提供更多的玩耍时间,有的孩子甚至在偷偷用AI工具完成寒假作业,这无疑更催生了家长和教师的焦虑。教育部门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毫无疑问是在防止学生对AI过度依赖,是保护学生因人工智能而弱化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是中立的,既不是“洪水猛兽”,更不是“祥麟瑞凤”。让AI真正赋能教育教学,成为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关键的变量在于对正向价值的坚守。孩子们对AI的过度依赖和顶礼膜拜的负面影响无需多言,容易让孩子们产生思维惰性,导致其创新能力的下降,而“一键直达”的快捷更会让他们弱化知识的敬畏,对他们的价值判断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当“有问题找AI”渐渐成为孩子们的习惯,那么一旦“AI有问题”,又该怎么办?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社会生活方式,让对外部世界敏感的孩子们远离AI,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然而,在孩子使用AI过程中,任由其“自由落体”更会是“一地鸡毛”。
我们必须在孩子们心中种植下“技术伦理”“工具思维”的信仰,让他们和人工智能保持科学合适的距离。这就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在鼓励孩子运用人工智能的同时,对相关使用范围和要求作出明确规范,同时,在校园和家庭等场景中强化对人工智能正确运用的引导,逐步培养他们的人工智能的素养。尤其是,在对孩子的作业等要着重进行过程性评价,依次评估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依赖程度。
AI可以拓展认知边界,但绝不能替代思维生长必需的痛感体验。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弱化独立思考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只有在制度约束和方法引导上同向发力,只有更多的学校和家庭始终保持对技术局限的清醒认知,孩子们才不会在技术洪流中迷失自己,独立思考的火种才能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熠熠生辉,创新创造能力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樊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