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都昌:一根扁担“挑”出500亿元口腔产业2025-05-13 08:05 阅读 当代江西关注公号 小口腔,大产业。 “补牙哟——”一声悠长的吆喝,从鄱阳湖畔传向全国。在江西都昌,一群挑着扁担走四方的牙匠,用三百年的坚守,把谋生的手艺做成了数百亿元的大产业。 从煤油灯消毒的简陋工具到数字化种植牙技术,从走街串巷的“游医”到拥有万家诊所的“口腔军团”,都昌人的口腔产业飞速发展,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拥有超1.2万家的诊疗机构,汇聚了十万余名专业牙医。 我们不禁好奇,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湖滨小城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拿到“中国牙都”的荣誉?这个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传奇从何处起笔? 都昌县“众牙联”平台启动签约仪式。王会治/摄 扁担里的“牙医江湖” “镶牙齿哟、换牙齿哟……”走进都昌县人类口腔博物馆,一声声带着都昌乡音的吆喝,在展厅里悠悠回响。 早期简陋的洁牙工具、陈旧的牙科器材、布满岁月痕迹的牙医工具箱与牙椅,与现代高端智能的综合治疗台一一陈列,无声诉说着人类口腔医学的发展脉络。 在都昌县和合乡青龙村,77岁的老牙匠詹昌剑对往昔“跑乡”岁月记忆犹新。20世纪80年代,他只有一根扁担,一头担着镶牙工具箱,一头担着装有日常衣物的包袱,踏着晨露启程,走村串巷喊着镶牙补牙。 詹昌剑回忆,1985年他首次“跑乡”至江苏连云港,“那时候,这一担行李足有三四十斤,常年压在肩头,最苦的就是无处借宿,只能风餐露宿,再就是难以换洗衣物,洗过的湿衣服只能搭在扁担上,边赶路边晾晒。好在收入还算可观,一个月能有200元到300元。” 老牙匠詹昌剑演示搁置多年的“脚踏打磨机”。潘雪明/摄 詹昌剑这批“镶牙匠”并非最早的开拓者。都昌牙匠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康熙年间。“早期的牙匠多由铜匠转型而来,他们将打制铜器的手艺巧妙运用到镶牙中。到了20世纪20年代,和合乡畈上杜家的杜明华、上湾熊家的熊金寿等人,凭借娴熟的技术开设了镶牙店。此后,从事这一行当的人,以和合、大沙两乡镇居多。”詹昌剑娓娓道来。 和合乡濒临鄱阳湖,地少人多,做手艺是乡民谋生的主要出路。当有人发现“补牙比种田来钱快”,消息迅速传开。于是,一批又一批都昌人挑起担子,走向全国。他们白天在菜市场摆摊,晚上睡在车站长椅上,用粗糙的蜡片取模,借煤油灯消毒器械,靠着这份坚持,在20世纪80年代末攒下创业的第一桶金。 “到了20世纪90年代,全乡外出牙医已超过1000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用最质朴的生存智慧,播下了‘中国牙都’的种子。”和合乡党委副书记欧阳颖华介绍。 如今,和合乡近3万人中,有8000多人投身口腔产业,形成了涵盖义齿加工、医疗器械、口腔医院等门类的完整产业链。都昌口腔从业者遍布北京、上海等数十个城市,仅滨湖、黎明两村就有超千人从事相关工作。刘志杰、詹菊生等创业者资产过亿,带动超千人年收入突破10万元。 从“游医”到“正规军” 为何都昌从事口腔行业的人如此之多?众多“牙匠”成功转型“牙医”的秘诀又是什么? “都昌口腔行业一直延续着父带子、亲友互帮互带的传统,多数门诊以家族经营为主,大家都把口腔事业当作一辈子的追求。”都昌口腔协会总会会长、华齿口腔医院总经理熊志勇感慨道。 改革开放后,大批都昌牙匠带着精湛手艺,奔赴全国各地。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镇,都有他们开设的口腔门诊。凭借高超的技艺和诚信的服务,都昌牙匠逐渐在全国闯出了名头,“万家门诊,十万牙匠”的美誉也由此而来。 蜡像展示民国初街头巷尾牙匠给患者拔牙、镶牙场景。尹志/摄 如今,都昌县有10万余人在全国各地从事口腔行业,由都昌人创办的各类口腔诊所(医院)万余家,并孕育出维尔、华齿、茂菊、摩尔等众多知名口腔品牌,每年为超千万名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年创业务收入高达数百亿元。 当年,熊志勇父亲挑着担子四处“跑乡”,辗转到湖北宜昌后,凭借“口腔技能证书”开了家门诊,结束了“游医”生涯,实现合规经营,生活也安定下来。凭借高超的镶牙手艺和诚信经营,他赢得了新老客户的信赖,生意越做越红火。 后来,因修路门诊需要拆迁,熊志勇一家决定前往上海发展,于1993年创立了华开口腔门诊。上海作为大都市,对口腔门诊的管理更为严格,也对他们行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行业规范不断完善,1996年,华开口腔门诊开始聘请持有正规医师证的牙医坐诊。 熊志勇一家的经历,正是无数都昌牙医转型的生动写照。通过“合作承包正规医院”“聘请正规牙医坐诊”“子女科班出身执证上岗”“自我考证提升”等方式,数千名都昌牙医完成了从“游击队”到“正规军”的华丽转身。 有人组建起连锁口腔机构,有人转型牙科耗材贸易。都昌口腔协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伍国宝从部队转业后投身口腔行业,创立尤旦口腔品牌,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20多家连锁机构的口腔集团。据统计,仅在上海,都昌籍口腔从业人员开设的实体店接近千家,带动3万余人就业。 当年牙匠“跑乡”用的镶牙工具箱。尹志/摄 “中国牙都”的未来蓝图 小口腔,大产业。“为实现抱团发展,近年来,都昌牙医先后组建了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天津等15个省级分会,吸纳2000余名会员、3083家口腔医院及门诊加盟,构建起‘县级总会、省级分会’的层级联盟新模式。”熊志勇介绍道。 “当年,都昌牙医带着手艺走向全国。如今,我们要把全产业链引进家乡。”都昌县口腔产业推进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口腔健康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中国牙都·都昌口腔”品牌。 2021年3月,总投资2.2亿元的都昌县芙蓉山工业园口腔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可容纳20余家口腔企业入驻。2023年4月3日,中国牙都·都昌口腔产业首届“三合一”大会开幕,都昌CADC口腔产业发展联盟成立,为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4年9月16日,众牙联口腔产业互联网平台正式启动,围绕供应链、技术链、金融链、人才链、服务链、数据链融合创新,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口腔产业链数字化整合服务平台。“政府将积极为众牙联提供政策扶持和资源保障,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良好发展格局,携手推动口腔产业加速发展。”都昌县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看着自己当年走街串巷用的老式牙钳和旧牙箱,如今作为“老古董”陈列在人类口腔博物馆,詹昌剑等老一辈牙匠感慨万千。他们未曾想到,曾经的“跑乡郎中”后代,如今已成为全国口腔产业的中流砥柱。 从江湖牙匠到口腔精英,从零星摊点到产业集群,都昌口腔人用智慧和汗水,将小小的牙科探针,锻造成撬动百亿产值的“金钥匙”。(刘志敏 潘雪明)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