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撒蛤蜊”吸客,投喂式伪体验有必要吗?
“赶海挖不到蛤蜊?景区直接给你撒!”五一期间,山东一景区向海滩抛撒蛤蜊的举动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赞其为“宠粉天花板”,也有人认为这种人造快乐让赶海失去了意义,更是破坏了生态。景区“撒蛤蜊”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文旅产业转型期的集体焦虑。当Z世代游客高呼“要情绪价值”,文旅消费进入体验经济深水区,景区服务创新的尺度与温度究竟该如何把握?
消费升级催生了旅游市场的深刻变革。研究显示,超七成游客将“独特体验”列为出游首要考量,远超“景点数量”和“门票价格”等传统指标。山东景区的撒蛤蜊操作,本质是对“体验饥渴症”的精准回应,即在赶海成功率不足20%的自然滩涂,通过人工干预,将活动与当地文化习俗相结合,以“龙王赐宝”的形式呈现,让游客获得“满载而归”的即时满足。看似双赢的背后,却暴露出现代旅游的荒诞逻辑——当真实体验太难,我们就制造“代餐”。当旅游变成主题公园式的程序化表演,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真实的潮汐声,更是与自然对话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伪体验”有破坏生态的风险。青岛海洋大学研究显示,单次投放5吨蛤蜊可使局部海域氮磷负荷增加30%,可能引发藻类爆发风险。景区在策划“惊喜服务”时,若忽视生态承载阈值,容易陷入好心办坏事的困境。
不妨学习福建霞浦摄影公社的实践:当地渔民在旅游旺季化身“赶海导师”,既传授潮汐规律、捕捞技艺等传统智慧,又通过设置“生态保护区”“最小采捕尺寸”等规则,让游客在收获喜悦中建立生态认知。这种“有教育的体验”,远比简单投喂更具可持续发展价值。
文旅服务的终极目标应是构建情感连接的能量场。成都熊猫基地的“铲屎官体验日”提供了启示,游客在清理圈舍、制作窝头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亲密接触国宝的快乐,更通过保育员讲解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将娱乐体验升华为价值共鸣的设计,让服务创新突破浅层互动,实现精神价值的深度传递。
站在满足游客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建立行业标准已成当务之急。文旅部近期出台的《体验式旅游服务规范》明确要求,所有互动项目需进行生态评估、文化审查和游客反馈三重认证。这种制度性约束,既能遏制“撒盐融雪毁植被”式的伪创新,又能为真正的服务升级保驾护航,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
景区撒蛤蜊为游客带来快乐体验的做法,在彰显“以游客为中心”理念的同时也提醒我们,真正的宠粉不应是讨好式的物质堆砌,而应是通过专业设计,让游客在尊重自然、理解文化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满足。当文旅产业能够将服务创新的热情与科学精神相结合,让互动体验成为传递生态意识、文化价值的载体,“宠粉经济”才能突破争议漩涡,成为推动行业升级的真正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