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假洋牌保健品黑产链引热议,专家教你如何避免上当

2025-04-30 20:54 阅读
红星新闻

近日,央视财经曝光假洋牌保健品黑产链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一些无良商家在境外开公司、买商标,本应国外(境外)原装生产的跨境保健品,竟然可以在国内(境内)生产,出口以后再转内销,这样境内生产的保健品摇身一变成了“进口货”,不仅虚标成分、成本低廉,还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严重扰乱了保健品市场的正常秩序。

微信图片_20250430170538.png

▲央视财经曝光假洋牌保健品黑产链 图据央视财经

假洋牌如何获得高价暴利?为此,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勇,对方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商家利用境内工厂生产,原材料、人力等成本相对较低,且无需承担真正从境外进口产品的运输、关税等费用。通过境外开公司、买商标等操作,获取虚假的“洋牌”身份,这些操作的成本相对不高,却能让产品摇身一变成为“进口货”。

“这些不良商家,正是抓住消费者对进口产品品质的信任以及对‘进口’概念的盲目追捧,将低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包装成高端进口保健品。虚标成分含量、夸大医疗功效,使消费者误以为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从而愿意支付高价。”邓勇表示,通过电商平台,尤其是直播电商进行销售,利用直播的社交属性和社群效应扩大产品影响力和销量,同时利用“保税仓发货”等噱头增加产品的可信度,进而实现高价暴利。

据央视财经报道,安徽一商家可通过在中国香港注册“壳公司”获取跨境资质,利用“出关再清关”的操作,将产品“洗白”为境外进口。对此,邓勇表示,这正是钻了跨境贸易规则的空子,说明电商平台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不够严格,对商品的原产地、成分标识等核验不细致,且对商家的宣传行为监管不到位,导致虚假宣传等问题频发。保税仓运营存在漏洞,使得商家能够将内地生产的保健品通过各种手段进入保税仓,再以“保税仓发货”的名义销售,误导消费者。

邓勇建议,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跨境电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堵塞现有规则中的漏洞,防止商家利用规则进行商业欺诈。督促电商平台加强对入驻保健品商家的资质审核,定期对跨境商家的入境流程证明进行抽检,确认商家的资质认定情况,防止虚假宣传其“进口身份”。监管部门应补上保税仓运营过程中的漏洞,确保其严格规范运行。建立健全保税仓商品的溯源体系,实现对商品从入境到销售的全流程监管。

消费者又该如何识别假洋牌避免上当呢?邓勇表示,可以搜索查看产品在当地的销售情况,若在知名电商平台上没有销售记录,产品真实性值得怀疑。另外可以通过国际商标数据库或官方商标注册网站,查询品牌的注册信息,确认其注册地是否与宣传的原产地一致。

“通过第三方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核实官方网站提供的生产商信息,警惕提供虚假地址或不存在的生产商信息的品牌。查看产品是否拥有权威的国际检测认证,另外购买国外(境外)品牌时,尽量通过官方旗舰店购买,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邓勇说。( 罗丹妮 )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