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2元吃席”折射乡村文明之光

2025-04-30 18:18 阅读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统一随礼标准,减轻大家负担。’1985年,经过村干部多次协商,2元吃席规矩正式定了下来,列入村规民约。”4月30日的《江西日报》,报道了江西进贤县张公镇九房村孔家村民小组持续40年的“2元吃席”实践。当城市宴席礼金水涨船高,乡村却用“两枚1元硬币”的坚守,在移风易俗的土壤里不断培育文明新芽。这不仅是传统美德的当代演绎,更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两元钱的“减法”里,藏着移风易俗的“乘法”智慧。四十载光阴流转,从鸡蛋手帕到现金红包,从攀比成风到两元定规,孔家村民小组用最朴素的数学思维破解了乡村治理的世纪难题。当礼金标准回归“两元”这个“最小数”,攀比焦虑消解于无形,人情负担也成功卸下。面对酒席成本上涨问题,村民们选择用“家常菜+自酿酒”替代大操大办,用邻里互助替代铺张排场,这种“减物欲,增情谊”的做法,恰是中华文明“礼轻情意重”的现代演绎。

  热气腾腾的灶台间,升腾着乡村治理的“烟火哲学”。孔家村民小组的喜宴现场,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邻家阿婆的青菜带着晨露,叔叔送来的萝卜还沾着泥土,婶婶嫂子们在冒着热气腾腾烟火气的后厨里忙个不停……这种自发形成的互助场景,构建起乡村社会的情感共同体。当村民孔阳感慨“这些温暖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时,恰恰揭示了乡村治理的真谛——真正的文明不是冰冷的制度条文,而是邻里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困难时刻自然伸出的援手。“2元吃席”的村规民约,让礼金不再是数字游戏,而成为维系乡情的情感纽带,让乡村治理从“管理”升华为“共治”。

  放眼赣鄱大地,“2元吃席”这样的移风易俗探索并非孤例:余干县红白理事会推动“零彩礼”蔚然成风,赣南山区“围屋夜话”让乡音乡情化解矛盾,于都“红军传人”志愿服务队用红色基因引领新风尚……这些实践证明,乡风文明建设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当文明乡风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当传统美德与现代治理相得益彰,乡村就能既留住“乡愁”的根,又长出“振兴”的叶。

  孔家村民小组“2元吃席”的好传统,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乡村振兴的文明之光。这束光里,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古老智慧,更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愿景。当更多乡村找到属于自己的“2元密码”,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

  (朱亮)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