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视角下体育锻炼的健康价值探索

2025-04-30 07:45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徐子筠 张珈瑞 浙江中医药大学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作为传统医学,其在体育锻炼中的调养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中医理念强调“动静结合、形神共养、三因制宜”,通过与体育健康的融合,为大众提供更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

  一、中医理念中的运动养生理念

  动静结合,调和阴阳。中医强调“动静有度”,主张“动以养形,静以养神”,认为动静之间应协调互济,方为养生之正道。过劳过逸,皆致使阴阳失调。《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有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指出久处静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现代人普遍体力活动不足,“过逸”现象成为亚健康诱因。中医认为,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振奋阳气、运行气血、通达经络、调和阴阳。因此,依据中医“动静结合”的理念,应积极引导大众树立科学运动意识,以体育锻炼为载体,促进机体功能协调,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形神共养,身心合一。中医学将人体视为“形神合一”的整体,认为“形”即人体的形体与生理功能,“神”则包括精神、意识、情志等心理活动。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现代研究也表明,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力、改善生理功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情绪状态。因此,中医“形神共养”的调养原则,为体育锻炼的身心双重调养提供了系统支持,有助于实现身心的同步健康。

  三因制宜,顺应自然。中医讲“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强调顺应自然变化。《黄帝内经》提出“四时调摄”,如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锻炼应因时制宜,如夏季清晨轻缓锻炼,冬季温和运动御寒;因地考虑地域气候差异;因人则关注个体特质。“顺应自然,三因统筹”为提升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与养生价值提供理论指导。

  二、中医参与体育锻炼的调养路径

  三因制宜,优化锻炼方案。中医讲求“天人合一、三因制宜”,主张根据个体体质特征(因人)、季节气候变化(因时)、地域环境条件(因地)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养生与锻炼策略。《黄帝内经》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提示人们应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规律,调节锻炼节律与方式。如春季阳气初生,适宜舒展柔和运动以助生发;秋冬季节则应重视温阳护阴,运动节奏宜适当放缓。另一方面,不同体质者对运动强度、频率的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中医通过体质辨识(如气虚、阳虚、湿热、痰湿等)可为个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建议,使锻炼更加安全有效。此外,还要因地制宜,考虑不同地域气候,如湿重地区可注重排湿,寒冷地区应增强御寒锻炼。因时因人因地制定个性化锻炼方案,体现了中医“顺势调养”的核心理念,为提升体育锻炼的整体科学性与养生效益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内外并施,促进运动修复。中医在体育锻炼的调养过程中,可通过“内治”与“外治”手段实现全方位支持。一方面,内服具有益气补虚、强筋壮骨、活血祛瘀之效的中药,可以缓解疲劳,补益气血以达到调和脏腑、恢复元气,起到提升运动耐受力与恢复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传统外治手段能够通经活络、祛湿止痛,加速肌肉拉伤、关节损伤等症状的恢复。《灵枢·通天》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针药合参、内外并施,是中医辅助体育锻炼、保障运动健康的重要方式。

  三、中医赋能体育健康的融合前景

  全程支持,中医为运动健康保驾护航。中医在体育锻炼的全过程中都能发挥调养作用。锻炼前,可通过体质辨识、调理脏腑、疏通经络,为制定科学运动计划提供依据;锻炼后,则可借助针灸、拔罐、药浴等传统方法,缓解肌肉酸痛、促进恢复,预防运动损伤或反复发作。未来,随着服务模式与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中医将在更多运动场景中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调养方案,推动形成科学运动与中医干预的协同发展。

  贴近生活,中医融入日常运动实践。中医健康服务正逐步走进健身房、社区和公园等日常运动场景,越来越多的中医健康服务点为群众提供经络检测、体质评估与运动建议,帮助个体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部分城市已经开展“中医运动处方”服务,通过结合中医调理与运动指导,提升了居民的健康管理意识与参与度。在高校和企业,越来越多的“中医+体育锻炼”项目也在推广,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健身需求。同时,传统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逐渐成为调节情绪、提升体质的流行选择,中医在运动健康中正由“辅助医疗”转向“主动参与”

  政策推动,为融合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国家层面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政策,推动中医深度参与健康促进与运动服务体系。“体医融合”背景下,中医正从专业医疗体系走入更广泛的体育健康领域。未来,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运动干预进入社区、学校、医院和运动场馆,构建覆盖人群广、服务链条完整的“中医+运动”融合健康管理新格局。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徐子筠,女,汉族,2005年生,浙江温州人,浙江中医大学在读学生。

  第二作者:张珈瑞,女,汉族,2000年生,浙江金华人,浙江中医大学在读学生。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