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华文医籍《中医秘方》中“潮老”药名考
马永萍1李志文2罗军3 1、3.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学院2.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
摘要:基于对德国柏林邦立图书馆藏华文医籍手抄本《中医秘方》中的治牙痛方中“潮老”药名考证,本文认为即是“樟脑”。结合药理功能考证与方言音转机制分析,发现“潮老”的生成与固化在地理标识、方言音变与跨文化转写的多重作用下得以实现。潮汕方言的n/l声母混读机制促成“潮脑”向“潮老”的语音演变,加之民间医籍“重效轻形”的功能主义导向,使该名称在跨地域医疗实践中获得稳定性。本文揭示了语言接触中“功能存续优先于语义准确”的深层逻辑。未来若能进一步扩展对其他方言医学术语的研究,将有助于完善中医传播的术语体系,为重构方言地区医疗网络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中医秘方 “潮老” 方言音转 樟脑
一、“潮老”即樟脑的考证
《中医秘方》共收录药方近300则,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祝由及急症治疗等,其中牙痛熏蒸方载“潮老”术语未曾见过:
“專治牙疼方:潮老一錢,用碗一個,將碗用紙蓋住,紙上撲(铺)潮老,潮老上撲(铺)花椒,花椒上用艾葉點著,將潮老淋在紙下爲末上牙。又方:良姜、桔梗、潮老。共研细末,此方照上法用之”[1]
上面的方子中,首先用纸张覆盖住碗,纸上依次放置“潮老”和“花椒”,然后以艾叶点燃加热,用蒸馏法提取樟脑油,并作用于患处。又方,将“良姜”“桔梗”与“潮老”研磨成细末,也采用相同方法使用。该方通过加热使药物呈液态后外敷,以达到缓解牙痛的效果。然而,其中所载“潮老”究竟为何种药物?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论证。
(一)药理功能印证
首先,根据方子中的功效特点,本文认为“潮老”即樟脑。樟脑在中医外治法中历来扮演重要角色,其主要功能包括消炎止痛、驱风通络等,尤以外涂、放置患处可迅速发挥镇痛及止痒之效。《本草纲目·木部》载:“樟脑出韶州、漳州,状似龙脑,色白如雪,樟树脂膏也。”“(主治)……龋齿,杀虫辟蠹等。”[2]《全国中草药汇编》载:主治“寒湿吐泻,胃腹疼痛;外用治疥、癣、龋齿作痛。”[3]其能祛湿消肿、镇痛止痒,与本方所针对之牙痛症状及外治思路相契合。同时,在民间验方及临床经验中,樟脑常被制成药液用于熏洗或外敷,如《神效方》中治牙痛:“韶脑(樟脑)一钱,朱砂一钱。为末,每用少许搽疼处。”[4]正与“潮老”在上述方剂中外用的处方特点相同。因此,“潮老”即樟脑。
(二)方言音转机制(方言俗字)
《本草纲目·木部》载云:“樟脑出韶州、漳州,状似龙脑,色白如雪,樟树脂膏也。”由此可见,樟脑乃樟树脂之精华,因其形色近似龙脑且色白如雪,故名之“脑”。其产自韶州(今广东韶关)者又被称为“韶脑”,《神效方》等医籍沿用此名,足见地理标识对药材命名的深刻影响。同时,漳州(今福建漳州)亦为樟脑传统产区,地理上紧邻潮州,故明代《品汇精要》中已有“潮脑”之名,反映闽籍百姓依托地缘关系对“樟脑”的称谓习惯。
进一步考察闽南语支中的潮汕方言,可知其声母系统存在n/l混读现象,均混读为l。原本音为“脑”的“潮脑”,在口语或书写中常因n/l声母的合流而转写为“潮老”。鉴于此,遂形成“潮老”的音译形式,并与该药材的功能属性一并固化。由此可见,古代本草文献的记载与跨语言、跨方言的历时演变过程,共同促成了“樟脑”衍生出“韶脑”“潮脑”乃至“潮老”等多重称谓,并在相关文献与语言学研究中得到了充分论证。潮汕人民在语境中依托地缘与方言将“樟脑”音译为“潮老”,以保留“潮老”这一熟悉的语音符号来维系其作为中医药材的正统地位。
二、术语流变的史学意义
“潮老”一词的生成与固化,充分展现了中医药传播中的多重动因与复杂过程。在对“潮老”具体使用情境与文献记载的考察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两个相互关联的机制。
(一)方言音系塑形
潮汕方言系统中存在典型的n/l声母混读现象,导致“脑”(nǎo)常与“老”(lǎo)音变合流。如此一来,原本在文献中记载为“潮脑”的樟脑,因方言表达与跨语言音译的反复运用而逐渐演变成“潮老”。该过程不仅体现了方言音系在跨地域语言传播中的塑形力量,也揭示了闽南语支在音转与借词上所遵从的底层逻辑。
(二)功能主义导向
民间医籍在编撰与传播过程中,往往秉持“重效轻形”的书写伦理,即以实用价值为首要考量,而对文字与符号的规范性诉求相对较弱。因此,只要音转词或俗写形式能够准确指称特定药材或治疗方法,并被使用者共同认可与实践,便能在日常行医与文献记载中得以固化与延续。“潮老”的确立,正是民众在异质文化环境中以“语音优先”方式强化本土化认同的典型范例。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秘方》所载“潮老”可确认为“樟脑”。该术语的生成与沿用,系地理标识、方言音变与跨文化转写三重要素交织所致,揭示了语言接触中“功能存续优先于语义准确”的深层逻辑。民间医籍向来遵循“语音优先”的书写伦理,故俗字与音转词的稳定性更多地依赖其在医疗实践和传播需求中的实用价值,而非字形或音系的标准化。
注释:
原始文献采取以下处理:其一,严格依底本繁体字形进行转录;其二,针对原文中“潮老”二字使用重文符“=”的特殊书写现象,基于现代阅读规范将其转写为明确重复句式“……潮老,潮老……”;其三,讹误字“撲”,在括号内进行了修饰。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医秘方》(手抄本),清末民初,李殿元旧藏,德国柏林邦立图书馆藏.
[2]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1968页.
[3]《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第939页.
[4]中医药网“樟脑”条:https://www.pharmnet.com.cn/tcm/knowledge/detail/121349.html.
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土秦汉简帛俗字理论构建及俗字面貌研究》(编号:23BYY005)阶段性成果;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编号:2023XT99)、“新医科视域下古今中医药人文知识和精神标识整理与研究”(编号:2022XT9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