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骗局如何“破局”
近日,一家驾校为吸引流量,将一辆汽车吊至树上拍摄视频,制作“学员将车开上树”的虚假信息引发广泛关注。
当下,流量已成为各大平台的核心资源,有流量意味着有用户、收益和影响力,无论是网络平台还是自媒体人、电商从业者,都在为博得流量使出浑身解数。随着流量价值的攀升,各种流量骗局也层出不穷,从虚假点击、刷量造假到诱导分享、恶意引流,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用户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流量骗局屡禁不止,如何“破局”值得深思。
一
综合观察,流量骗局的手段多种多样,但其核心逻辑是利用虚假信息或欺骗性手段获取流量,进而牟利。
诱导关注的“标题党”。利用夸张、虚假的标题或广告吸引用户点击,但实际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习惯网上冲浪的人对“标题党”“广告党”可谓深恶痛绝。“不看后悔一辈子!”的“震惊体”,“紧急发布”的“速看体”,“看哭无数人”的“感动体”,“笑不活了”的“搞笑体”,“全网都在看”的“热搜体”,“转给你身边的所有人”的“转发体”,“真相竟是……”的“悬念体”,“全网最低价!”的“优惠体”……利用用户好奇心骗取点击,诱导网民关注,通过低劣手段引流是流量骗局的通用套路。
假戏真拍的“流量陷阱”。人为设计的情节与场面,甚至有剧本、有情节、有演员,通过伪造现场、摆拍视频,制造热点话题等,让网友难以分辨真假。比如“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山西一火车与汽车相撞”“钓鱼钓到手雷”等网络谣言,都是通过制造假事件、捏造假人设来博眼球、收割流量,这类内容往往伴随着“有图有真相”“现场直击”等标题,以凭空杜撰、假戏真拍、移花接木、旧谣新传等路数炒作话题。
自我包装的“话题营销”。一个热搜话题带来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一条优质广告,由此产生了卖惨营销、擦边营销、科普营销、打架营销、冲突营销等低劣营销手段。这类内容通过自我包装、作秀等方式编造虚假人设,或是虚构“苦情戏”,利用公众善意卖惨营销;或是拍摄低俗内容吸引眼球;或是通过引发群体对立、制造粉丝矛盾、比拼流量打榜等方式进行营销;或是假借“科普”“打假”名义,“碰瓷”权威机构、专家学者,通过所谓的科普视频、打假视频博取流量。
流量造假的“繁荣泡沫”。无论是网上购物,还是网上冲浪,网民更倾向于信任高流量、高粉丝量、高关注量、高销售量的产品或内容,由此许多平台和商家为了制造“高人气”假象,会通过机器人刷量、雇佣网络水军等方式伪造点击量、播放量、粉丝数等数据,制造虚假影响力,骗取用户关注,获取广告合作,增加产品销量。
二
为了争夺“流量红利”,流量骗局的套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高利益驱动的“流量经济”。在互联网经济中,信息可以在传播过程中放大价值,并且通过流量变现的方式获取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流量被视为“吸金密钥”,直接关联广告收益、融资估值和商业合作。要实现流量变现首先要获取流量,由此出现了诸如擦边、摆拍、恶搞等各类流量密码。流量骗局背后是广告收入、打赏、带货佣金等变现回报的利益驱动。
低成本支出的“营销捷径”。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营销、事件营销、互动营销成为低成本营销的主要手段,通过设计有噱头的事件或活动,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关注,来提高自己或产品的知名度。为此,许多人虚构事件、打造人设、制造矛盾,通过炒话题、炒热点进行自我营销,以低成本的内容博取流量。
病毒式扩散的“情绪传播”。在当下的舆论场中,公众的情感表达和情绪释放是获取流量的关键,在快节奏的信息洪流中,信息内容的颠覆性、猎奇性、刺激性比起信息的价值、真实度更能吸引公众关注。因此恶意摆拍者将“挑拨公众情绪”视为收割流量的重要法门,以恶搞、卖惨、拉仇恨、贩卖焦虑等手段凭空捏造事件、制造虚假信息。
低技术门槛的网络“黑灰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催生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其中也包括许多黑灰产业。例如一些不法团伙把“流量高变现快”当噱头,披上传媒公司的外衣,通过AI一键生成、刷量脚本软件等技术操作门槛较低的方法制造虚假内容,伪造流量数据,炮制流量骗局。
三
流量风口下诞生了许多造富神话,许多人将追求高流量作为高回报的第一准则,但是“高流量”与“高质量”不可概念置换,要彻底遏制流量骗局,需要监管机构、平台方、广大网友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拆掉虚假摆拍的“幌子”。虚假摆拍博取流量的内容必然有一个吸引眼球的话题,并且以该话题作为噱头进行炒作,形成流量引爆点。因此对于那些充满争议、激化矛盾,甚至是三观炸裂的话题内容,平台方要加大监管力度,通过内容审核机制,及时对其进行下架或限流处理。此外,对真实度存疑的内容,通过贴标签作出提示。
卡住谣言传播的“脖子”。遏制网络谣言传播,源头治理是关键。对于虚假摆拍、制造网络谣言等乱象,监管部门要从严打击,并尽快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建立行业黑名单,规范行业乱象。此外,平台方要建立协同共管的监督机制,鼓励网友积极参与内容审核,对于网友热议的虚假信息,高效迅速反应,堵上“有人质疑,没人监管”的管理“漏洞”。
抵制恶意炒作的“段子”。很多人对网络谣言缺乏正确的认知,以为发布一个网络段子博大众一乐,获取一些流量无可厚非。却没有意识到许多网络谣言往往起源于一段恶搞视频,一次网络“恶作剧”,这些虚假摆拍的内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经过一些网友的“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就会形成网络谣言。因此,广大网友要不断提升网络素养,共同抵制恶意炒作的网络段子和恶搞视频,提升对网络内容的法理认知与伦理道德认知。
走出流量反噬的“圈子”。流量反噬是指当一个主播或品牌的流量过于依赖低俗、恶搞等手段时,一旦这些手段被公众所唾弃,那么其流量和社会口碑将会受到严重冲击。对于网络平台、品牌以及自媒体人和带货网红来说,要明白随着技术的发展、网友认知的增强,虚假流量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唯流量论”的畸形商业模式必然会被抛弃。
流量骗局的破局之道在于把“流量”变成“留量”,回归“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初心,坚持流量赋能,非流量万能,拒绝一味追逐数据泡沫,建立透明、诚信的流量生态,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