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连赣湘:一场跨省生态“对赌”,赌出了“双赢”

2025-04-25 08:03 阅读
当代江西
一河连两省,“老表”叫得亲。
在万载县黄茅镇大土村,一座湘赣友谊石桥横跨在改江之上,桥东头是江西,桥西头是湖南,桥下清澈见底的河水见证着赣湘两地生态环境的协同改善。
同饮一江水,上下游治理责任如何划分?治理资金从哪来?如何协调上下游关系?
日前,万载县和浏阳市正式签订《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简称“协议”),依托跨省流域生态治理机制,通过水质“对赌”协议,构建起赣湘两省“责任共担、效益共享”的生态保护新模式。

改江(渌水)。

将共同心愿化为“生态契约”

暮春四月,万载县黄茅镇大土村改江两岸万紫千红。
改江是万载县唯一一条跨省河流,发源于万载县黄茅镇大土村,流入湖南省后叫渌水,跨越多地,蜿蜒流淌汇入湘江,最终经洞庭湖入长江,滋养着赣湘两省千万居民,是湖南省醴陵市的母亲河。
改江(渌水)是赣湘两省的重要饮用水源,保护渌水源头一直是上下游“老表”的共同心愿。
4月2日,赣湘两省生态环境部门在万载县黄茅镇大土村共同开展渌水跨界断面采样,这是两地签署《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后的首次集中采样,标志着该协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协议规定以改江(渌水支流)跨界断面水质为考核依据:当月水质达Ⅰ类,浏阳补偿万载20万元;若水质劣于Ⅲ类,万载则需补偿浏阳20万元;稳定在Ⅲ类以上但未达Ⅱ类时,双方互不补偿。补偿资金通过财政专项划拨,全部用于流域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环保项目,形成“资金闭环管理”机制。
“跨省横向生态补偿看似是一个‘对赌’协议,其实机制本身对上下游都是有利的,所以本质上是双赢的制度。”万载生态环境局水环境和流域管理股负责人袁琳表示,双方所采水样分别由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带回实验室检测分析,主要分析水体污染因子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的浓度,检测数据将作为交界断面水质评价指标,作为流域横向生态环境保护补偿的依据。

万载县与浏阳市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在改江省际交界断面,开展首次联合采样工作。

 

变“各自为战”转为“协同共治”

 

多年来,万载持续实施河长制,黄茅镇大土村沿线陆续退出多家养殖户和工厂,下游的浏阳则采取新建污水处理厂、退养禁养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措施。
在协议签署前,万载县已开展专项排查,关停整改2家违规排污企业,推动3家企业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升级,并实施河道清淤疏浚3公里、生态护坡修复1.8公里等综合治理工程。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立足当下,改江(渌水)流域分而治之显然难收成效,着眼长远,跨省共治势在必行。
为保障协议落地,今年两地不仅建立联合监测机制,还将在执法、应急、工程治理层面深化协作。两地签订《湘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协作框架协议》,建立起同域共责、联防联控、互助互通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双方通过协调沟通、信息共享、应急联动、协作执法的方式联防共治,筑牢流域生态安全防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跨流域生态补偿,用真金白银还了改江(渌水)一泓清水,为上游生态保护增强了底气,为下游地区发展增添了绿意。”万载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甘德安介绍道。
污染预防的代价远比治理的代价要小,生态补偿一方面能够帮下游节省污染治理的资金;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下游的补偿也可以帮助上游进行污染预防和环境治理。相较以前被动的罚款问责,这种方式更能调动双方的积极性。
两地携手治山理水,“扮靓”了沿河的生态环境,也拉近了赣湘两地群众的心,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赣湘大地的生动实践。
 
湘赣边区域渌水(南川河)流域示意图。
 

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

 

“4月15日,两地检测结果均表明,改江(渌水支流)跨界断面水质为Ⅱ类,接近Ⅰ类,水质较之前明显变好。”甘德安报告说。
协议不仅激活了地方治理动力,更凝聚起跨省生态保护的共识,为渌水流域乃至湘江全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对赌”机制的本质,是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激励,倒逼上下游主动提升治水能力。
“下一步将更加注重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持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形成渌水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浏阳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副站长何光义说。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共治”,从“被动治污”到“主动护水”,赣湘两省以创新机制破解跨省流域治理难题,用生态补偿协议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们村还聘请了三名护林员,持续加强改江两岸和源头的山林保护,努力让改江水质达到Ⅰ类。”黄茅镇大土村支部书记张建介绍道。
大土村地处赣湘交界,与湖南省浏阳市东西相望、山水相连、人文相融、产业相近。用好这方绿水青山,探索“生态环境整治+乡村旅游发展”,大土村未来可期。
未来,两地将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风力发电等新兴产业基础上,共同把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两地“老表”也将携手前行,真正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作者:丁斌祥 黄理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