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称发现新物种,却有网友“不理解”,什么情况?
近日,“西南大学教授称发现新物种,却被网友质疑”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4月15日,“涪陵发布”(重庆涪陵融媒体中心官方账号)在某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西南大学科研团队在涪陵武陵山大裂谷调查时,惊喜发现新物种——异鳞石山棕,生长在悬崖峭壁上,有1000多株,属于重庆特产,全国独一份。

评论区中,有网友为这一发现点赞,也有网友质疑:“这不就是普通的棕树吗”“你们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办公室”……
不过,也有不少网友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反驳,“不要拿你的自以为是去挑战严谨的科学,即使不懂也请对教授保持尊重”。




据上游新闻消息,当事人、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李先源教授表示,异鳞石山棕的确为重庆特有,涪陵至武隆乌江沿线的石灰岩山地均有分布,喜生于裸露的岩石上。他和团队2017年冬天发现了异鳞石山棕的存在,多次前往栖息地研究,2019年发布了相关论文。他表示:“得出新物种的结论是耗费了大量心血的,研究过程是非常严谨的。”

李先源教授称,自己和团队第一次看到异鳞石山棕还是2017年的冬天。
“武陵山大裂谷修了个索桥,距离那个崖壁很近了,我们一看,不是寻常的棕树。于是我们在山上到处找,我找个地方爬了上去,由于季节不对,当时是冬天,花果都没有。从第二年开始,我就一直尝试去采这个棕树的花,起码去了武陵山大裂谷6次以上,每隔十来天都要去一次,但每次去都没开。后来在景区项目部的帮助下,终于采到了,我们在论文里面也专门感谢了他们。后来经过研究,确定这个棕树花期是4-6月,果期8-9月,不是常见的品种,存在很多差别。按照之前的资料,这种类型的棕树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贵州南部以及越南等地,包括两个种类,一个叫石山棕,一个叫两广石山棕。所以在武陵山大裂谷发现异鳞石山棕后,我们也感到很奇怪,因为其他同类普遍生活在南亚热带至热带,而这里气温并不高,冬天还要下雪,所以我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最左边纵向三张图片为异鳞石山棕,中间纵向三张图是两广石山棕,最右边纵向三图是石山棕。受访者供图
李先源教授表示,为了摸清异鳞石山棕与石山棕、两广石山棕的区别,“光是广西我都去了两次,看它们到底和我们新发现的新种有什么区别,去它们的原产地,结果发现很多不同。一是石山棕的叶鞘纤维老化之后像刺一样扎手,而异鳞石山棕和两广石山棕的叶鞘纤维比较柔软,摸起来像头发一样。两广石山棕的纤维先端是闭合在一起的,而异鳞石山棕纤维的先端是分离的。为什么取名‘异鳞’呢?意思是具有两种不同的鳞片,一种是块状、一种是粉末状。而石山棕的叶背面的鳞片像毛毛一样叠在一起,两广石山棕叶背的鳞片是粉末状的。”

李先源教授(中)带学生研究植物。图据“西南大学悦享艺林”微信公众号
按照相关资料,石山棕算是比较稀有、数量较少的一种植物。“不过,后来我们又在乌江沿线进行了寻找,后来找到了很多,有些山头几乎全是这种植物。为了发表相关论文,我们实地考察过很多次,所以说网上那些评论让我们走出办公室的,确实让人哭笑不得。我们是很严谨的,2017年发现这个植物,然后进行了几年严格研究论证。2019年,这篇论文发表在新西兰一个专业分类学杂志上。除了平时带学生出去研究植物,我们平时假期是也在野外跑。”

李先源在野外考察植物。图片来源:微信公号“西大师魂”
对于这些网友的质疑,李先源教授称,“我并不生气,不会去计较。我都是马上就要退休的人了,心态也不会受影响。”
2024年7月,微信公号“西大师魂”曾发文介绍李先源教授的教学故事。其中称,李先源被学生们称为“行走的植物百科全书”。2004年,李先源调入西南大学园林系(现风景园林系),主要从事园林专业《植物学》的教学工作。不久,李先源发现传统的植物学教材和风景园林专业的匹配度不高,2007年,他主编出版了重庆市“十二五”规划教材《观赏植物学》,并在十年间进行了两次修订再版。

2013年,他又感《观赏植物学》记载物种数量偏少,配图多为墨线图,于是开启了《观赏植物分类学》的编撰。2018年,《观赏植物分类学》顺利出版。2020年,他又主编出版了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植物学》......
截至2024年5月底,李先源开发的《观赏植物分类学》和《珍奇观赏植物》两门在线课程惠及高校330余所,学生15万多人。

李先源近五年年平均课时940学时,但他已记不清多少次带着学生到缙云山实习,教他们如何识别、采集野外植物。“李老师体力很好,漫山遍野地跑,能跑过他的同学没有几个。”

带学生到缙云山进行植物学实习,左一为李先源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