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萍乡安源打造发展新动能
四月的安源,春意盎然。漫步在江西萍乡安源旅游景区,苍翠的绿树掩映着斑驳的工业遗迹,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在此交织。这里,曾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更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一百多年前,革命的星火在这里点燃,照亮了中国工人阶级觉醒的道路。
百年沧桑,初心如磐。如今的安源,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发展血脉。2024年,安源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超355万人次,工运摇篮正成为萍乡的一张亮丽的红色旅游名片。
工运星火 自此燎原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来到安源唤起了路矿工人,演绎了长达10年的安源工运英雄史诗......”伴随着讲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仿佛再现眼前。
1898年3月,被列为“中国十大厂矿”之一的萍乡煤矿(现安源煤矿)开办,次年,专运煤的株萍铁路动工修建,大批来自湖南、湖北、江西的破产农民涌入做工,路矿两局工人最多时达一万七千多人。
“父挖窿中煤,子扯窿中拖,煤炭堆如山,父子都挨饿,寅吃卯时粮,妻寒子也饿,三月无饷发,生活真难过!”纪念馆讲解员介绍道,这首流传的民谣,正是安源路矿工人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工人们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月工资仅5到6块钱,勉强维持温饱。”
1921年秋天,毛泽东以走亲访友之名来到安源考察工人运动。他深入矿井深处、工人住地,点燃了革命的火种。
此后,李立三、刘少奇等也陆续来到安源,成立工人补习夜校、中共安源路矿支部、工人俱乐部,开设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团结教育工人,带领他们开展革命斗争。
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
安源开创了中共党史上的十六个全国之最:成立了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党校、我党廉政建设历史上最早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第一个少年儿童革命组织等等。
安源这片红色热土,为中国革命孕育了王耀南、吴烈等15位开国将军,他们从这里出发,为新中国诞生立下赫赫战功。
荣光映初心 旅游谱新篇
漫步在安源景区的青石板路上,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的斑驳砖墙、工人俱乐部的朱漆大门、消费合作社的老旧柜台,这些经过精心修缮的革命旧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慕名来安源的游客越来越多。
在安源工运时期廉政建设陈列馆,“党廉则威”四个遒劲大字如雷霆般震撼人心。那力透纸背的笔锋,仿佛穿越百年时空,将革命先辈的纪律要求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遥相呼应。展柜中,《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章程》的纸页已然泛黄,罢工时期的记账本锈迹斑驳,这二十余件珍贵文物静默无言,却诉说着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廉政探索。
近年来,安源区以“保护、数字、融合”三大举措激活红色资源:完成5处核心遗址修缮,打造10个精品文旅景点; 让红色记忆永葆青春,安源创新运用科技手段为历史赋能:AR技术让文物“开口说话”,VR体验让游客“穿越”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夜幕降临,大型光影秀《风起安源》在胜利广场震撼上演,通过“江南煤都”“工运摇篮”等五个篇章,将百年风云浓缩成一场视听盛宴。
立足红色旅游资源禀赋,安源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让红色资源转化为“金色效益”。2024年以来,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累计接待各类参观旅游人数上万人次,推动当地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
“前些年,我们修建了孔原、吴烈、吴运铎、王耀南4座革命先辈事迹陈列馆,‘初心学堂’以及孔原故居,联合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修缮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设立村史馆,极大地丰富了红色文化内涵,成功把张家湾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红色美丽家园。”安源区张家湾村党总支书记李伯乐表示,中环东路建成后,来张家湾旅游更加快捷、方便,去年以来该村已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
2024年节假日期间,安源景区接待游客355.7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8.45亿元,同比增长均超20%,彰显了红色文化的永恒魅力。
在这片孕育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红色热土上,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传统与创新相得益彰。工运摇篮正如不熄的火种,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红色传承 奋斗不止
“我们要以先辈精神为炬,照亮百年老矿的创新之路。”全国劳模张来清铿锵有力的话语,道出了新时代安源人的精神追求。这位采二区副区长连续十年保持着全矿劳动工效、出勤工时、工资收入、安全质量四项第一的骄人纪录,他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孕育21项科技成果,每年创造效益逾千万元,让“工匠精神”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绽放异彩。
在安源,红色基因已融入城市血脉,化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激励着一代代安源人在新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作为中国唯一仍在生产的百年煤矿,安源煤矿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通过三次精煤加工系统改造,精煤回收率实现从20%到41%的跨越式提升,用科技创新续写着百年老矿的传奇。
面对资源枯竭的现实挑战,安源人以“二次创业”的魄力,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中寻找新的发展动能。
在安源区伯乐智能装备产业园,一台台高精密注塑机整装待发,即将销往全球市场。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心锁模技术,不仅将锁模力运用率提升至100%,还能节省1%-5%的原材料,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平均每个月1000吨以下的大概150台左右。”负责人说。
从智能家居到新材料,再到高端装备制造,安源的产业版图正从单一的“黑色经济”向多元化、高附加值方向拓展。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安源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创新驱动的结果。打造“安心办”服务品牌,推出“亲清日”政企交流、“三包一助”网格服务、企业开办“零成本”等惠企政策,安源区锚定一流营商环境目标,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跳出传统资源依赖,安源正以创新为引擎,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2023-2024年,安源区成功引进重大项目20余个,培育营收超亿元企业3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突破120亿元大关。这些数字背后,是安源人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
历经126载风雨洗礼,安源这座中国工运的摇篮,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新时代的华章。
镜头定格在总平巷前:一列运煤小矿车正缓缓驶入幽深的矿道,斑驳的红砖井口与远处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车流形成时空对话。这动人的画面,恰如安源发展的生动写照——既守护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又奔涌着新时代的澎湃活力。(李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