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为快|“博物馆+”思维拓展文化辐射圈
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宝库,不仅珍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实物,更肩负着传播知识、启迪智慧、培育正确价值观的重任。当下,“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但文化资源的普惠性仍有提升空间——热门场馆节假日一票难求,偏远地区文化供给不足,部分群体因技术或地域限制难以享受文化服务。如何让博物馆从“文化殿堂”转变为“民生课堂”?以“博物馆+”思维延展文化辐射圈,或许是破题之策。
博物馆的文化辐射力正突破传统展馆的围墙。西安碑林博物馆取消闭馆日,将开放时间延长至深夜;西部机场博物馆将文物展陈融入机场空间;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将名人故居、历史街区纳入文化网络……实践证明,博物馆的辐射力通过嵌入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社区广场等公共空间,让文化触角深入城市毛细血管。
数字技术能打破时空限制,重构博物馆的教育场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虚拟现实体验让人“穿越”至古代沉船现场;敦煌莫高窟通过毫米级数字还原,使人在千里之外“步入”壁画世界;南京博物院夜场以光影动画重现金陵古韵。这些数字化展陈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可互动、可体验的“立体课堂”,不仅能缓解线下人流压力,更兼顾了偏远地区群众,实现“文化无界”。
博物馆的“民生课堂”属性更重要的还有普惠性。陕西历史博物馆为环卫工人、快递员开设专场活动;苏州博物馆走进商圈举办汉服巡游;广州铁路博物馆在白云站展示铁路发展史。这些探索表明,博物馆需主动贴近不同群体的需求:为儿童设计趣味研学课程,为银发族开发适老化导览,为乡村输送“流动展览车”——唯有让每个群体都找到与文化对话的方式,其辐射圈才能覆盖民生角落。
从云端展览到社区课堂,从文创市集到产业联动,“博物馆+”的多元实践,正织就一张覆盖城乡、联通古今的民生网,这所“大学校”虽没有毕业证,却能让历史文化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传播、传承与发展。
单丹